塞外。
龍王廟。
這裡距離界嶺口四十裡,通往界嶺口的那一條因為人踩馬踏而形成的土路上,一支五千人左右的建虜兵馬正押運糧草,急急趕路。“快,快~~”雖然已經是黃昏,但領軍的護軍統領董鄂·鄂碩卻絲毫沒有下令全軍安營休息的意思,繼續催行。
今年三月,明軍從塔山杏山撤退時,擔任警戒的鄂碩追擊塔山守將佟瀚邦不利,事後受到責罰,在整個建虜主力都撤回盛京修整之時,他卻帶了三百旗丁,監督孔有德守衛錦州。十五日前,孔有德接到豫郡王多鐸的命令,說前線軍糧緊張,要錦州立刻調糧,並且限日送到。鄂碩是正白旗人,正白鑲白旗同根一體,因此他不敢怠慢,由孔有德湊糧,他親自率領滿漢三千兵馬加上兩千包衣奴才,為入塞大軍送糧。
鄂碩一路走的非常急,同時不停的放出偵騎,探查周圍的動靜,雖然鬆錦之戰後,明軍精銳儘失,豫郡王也輕鬆的從界嶺口破關入塞,周圍沒有明軍,但他還是不敢大意。
眼見快到長城,路程已經走了一半多了,鄂碩微微鬆了一口氣。
就在這時,耳朵裡忽然隱隱聽到一陣“隆隆隆”的聲音,他臉色登時就大變,回頭向聲音的來源處看去,隻見道旁的山坡上,忽然冒起煙塵,一大彪的明軍騎兵從煙塵之中衝了出來,馬蹄滾滾,夕陽最後的餘暉之下,那些騎兵手中的長刀泛著森冷的寒光……
“迎敵~~迎敵~~”鄂碩大吃一驚,一邊嘶聲大吼,一邊撥轉馬頭,帶領身邊的白甲騎兵向明軍迎去。
但晚了,雖然鄂碩迎住了一股明軍,但另外幾股明軍騎兵卻是順利的衝到了糧車之前,押糧的清兵猝不及防,被殺的人仰馬翻。明軍一邊殺,一邊放火,糧車很快就冒起了滾滾黑煙……
煙塵籠罩的山坡上,一個全身甲胄的明軍大將正駐馬興奮地望著坡下的激戰,周邊幾十個家丁緊緊護衛,正在寧遠總兵吳三桂。自從得了太子殿下的命令,從黃崖口出關直到今日伏擊成功,一共將近二十多天了,這二十多天裡,吳三桂和麾下的一千多關寧鐵騎,始終埋伏在長城四十裡之內,關注著周邊的一舉一動。冬日的夜晚能凍死人,寒風似刀,其間的辛苦遠非一般人能想象,吳三桂並非是一個能受苦的人,若非是太子的嚴令,他寧願返回寧遠,也不願意在山間挨凍。
幸運的是,他們沒有被建虜的偵騎發現,更幸運的是,不過隻凍了七八晚,建虜的運糧隊伍就出現了--他們的苦沒有白受,現在到收獲的時候了,眼見建虜隊形已經被衝亂,吳三桂舉起手中的長刀,高喊:“殺~~”帶著親信家丁,猛衝下去……
一戰激戰結束,吳三桂帶兵撤退,鄂碩兵馬受損雖然不多,但糧草卻是被燒了一個乾乾淨淨。
軍糧被燒的消息傳來,不論是馬蘭峪的羅洛渾,還是牆子嶺外的英俄爾岱都是大吃一驚,自從多鐸率領大軍主力從宣府繞道入塞之後,他們兩人就遵從多鐸的命令,牽製各自對麵的明軍,等待明軍混亂,伺機發動攻擊。但二十多天過去了,對麵明軍始終撤退混亂的跡象,他們無從攻擊。英俄爾岱還好,就近逼著蒙古哈刺慎送了一些糧,羅洛渾卻是苦了,到現在軍糧耗儘,再堅持下去就得殺馬了,雖然建虜軍中多馬,連包衣奴才都有馬,但馬匹是戰爭資源,不到萬不得已,任何人都不敢輕易殺馬。
羅洛渾隻盼著錦州軍糧能早日送到,不想探馬來報,軍糧卻是被燒了。
大驚之中,羅洛渾派人用八百裡加急的速度,告知多鐸。
……
鄂碩的運糧隊伍被襲擊,糧草被全部燒毀,意味著多鐸扭轉局勢的最後希望也被打破了。
並不是鄂碩不小心,而是實在沒有想到,在龍王廟的山林裡,竟然會隱藏有一支明軍騎兵,自多鐸破關入塞以後,界嶺口方圓百裡之內,已經不見一個明軍,況且龍王廟又是在長城之外,不是明軍的活動區域,一般建虜將領都不會想到,明軍會忽然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在半路伏擊他們。
鄂碩沒了糧草,自請死罪。
但殺了他全家,也挽救不了大軍無糧的困局。
大軍沒糧,就沒有一切。
多鐸心中的憤怒無法遏製,在帳中大罵、翻桌、撕毀軍報,能表達憤怒的一切動作他都做了,奴才們一個個都嚇得像是風中的蒲公英,哆哆嗦嗦的在帳裡帳外跪成一片,齊聲請豫郡王息怒。
但多鐸的怒氣怎麼能息下去?
此次入塞,不但關乎他,也關乎他的兩個哥哥阿濟格和多爾袞的威望和聲譽,原本以為輕而易舉的事情,像騎馬圍獵那般的簡單,不想竟然遭受到了這麼大的挫敗,不但偏師全軍覆沒了,就是他親率的大軍主力也是處處碰壁,無法撕開明軍的防線。
原本,他還抱有最後一絲幻想,想著等軍糧到了之後,繼續和明軍周旋,但現在,他最後的幻想也被打破了。
當然了,他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強攻居庸關或者是明軍重兵防守萬全左衛。
但那是他不願意做的。
他不能帶著大清勇士去送死。
所以,縱然心中一萬個不願意,他也不得不考慮退兵了。
想到退兵兩字,多鐸眼睛裡不再是憤怒,代之的是一種惶恐。
黃太吉本就對他們兄弟三人不滿,想要伺機削弱他們兄弟的力量,這一次怕是不會輕易放過他。他已經能想象到黃太吉的陰沉臉色了。
憤怒,惶恐,無奈,一會又咬牙切齒,目呲欲裂,多鐸在帳中焦急的踱步……
雖然後續軍糧被燒的事情多鐸沒有告訴任何人,但紙包不住火,第二天之後,營中眾將還是隱隱聽到了一些消息,而後,索尼和鼇拜再一次求見,這一次不止是他們兩人,連鑲藍旗的幾個將領也一起跪在了帳外。
“逼宮?”
多鐸咬牙冷笑,他平生最恨有人逼他,如果是過往,他早就令人將索尼鼇拜亂棍打出去了,但現在的情況下,他卻不能這麼做,因為索尼和鼇拜代表的不是他們自己,而是黃太吉和兩黃旗。在入塞不順,明軍堅守,已然是不可能再有突破的情況下,得罪黃太吉和兩黃旗是不智的行為---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多鐸慢慢站起,臉色蒼白的道:“讓他們進來吧。”
……
第二日上午,宣化城頭守軍發現,城下建虜有了動靜,“嗚嗚”的號角聲中,數千建虜騎兵排成整齊的隊列從營中縱馬而出,緩步向宣化城緩緩壓了過來,冬日毫無暖意的陽光下,清楚看到他們都騎著高大的戰馬,身上的白衣白甲如大地鋪雪,尖盔的紅纓卻像是血一般的紅,馬鞍邊挎著短弓和箭壺,手中的武器清一色的都是長槍,槍尖森然,陽光的照射下,反射出凜凜的寒光。
建虜最精銳的牙巴喇騎兵!
有見多識廣的城頭守軍一眼就認了出來。
雖然他們人馬不多,不過兩千人,但氣勢卻極其驚人,
城頭守軍都是緊張,怎麼的,建虜要攻城了嗎?但怎麼不見步兵,更沒有雲梯攻城車?
城門上,宣化巡撫朱之馮和總兵周遇吉麵色凝重的遠望城下的敵人,自從太子殿下撤走,將宣化交給他們兩人,他二人就已經做好了於城共存亡的準備,不管建虜是攻還是圍,他們都不會畏懼。
但建虜騎兵出陣,明顯不是攻城,這到底是要乾什麼?
就在朱之馮和周遇吉疑惑之時,兩白旗的精銳白甲騎兵隊列整齊的又向前行進了十餘步,就見為首的一名將官將手中長槍向天空一舉,叫了一聲停,騎兵隊伍立即原地停下。緊接著門旗一分,一群衣衫襤褸的大明百姓被推了出來,他們哭泣著,在建虜刀鋒的威逼下,列成一排,不止有百姓,更有一些被俘的大明衛所兵,先是一小群,然後一大群,人數逐漸增多,最後被推出來的總體人數達到了兩千人。
雖然朱慈烺一直在執行堅壁清野的政策,但因為宣府並不是事先就預料的建虜進攻地區,因此宣府的堅壁清野做的並不到位,即便是在得到建虜可能會繞道宣府的消息後,朱慈烺急急命令昌平總督何謙放棄延慶,組織緊急撤離延慶的百姓,又令周圍的小堡子都向居庸關撤退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多地方的百姓來不及撤退,尤其是那些駐守長城小堡子的軍戶,因為路程和時間的原因,在得到命令,想要撤退之時,建虜兵馬就已經殺到了堡下。
因此,和在薊州之東一無所獲不同,建虜兵馬在宣府攻破了很多的堡子,隻不過宣府貧瘠,今年又歉收,大部分的堡子裡都沒有餘糧,陰錯陽差的挫敗了建虜大軍搜刮糧草的圖謀。
沒有糧草,但建虜卻抓到了不少的軍戶和邊卒。
照建虜過往的慣例,其中的青壯年都是要被帶回遼東為他們種田養馬當奴隸的。
但這一次,建虜不帶了。
朱之馮和周遇吉都是臉色大變。
他們已經意識到建虜要做什麼了。
“跪下!”
兩千大明百姓之後,是兩千漢軍旗和蒙古重甲兵,人人一把長刀,喝令前麵的百姓跪下。
哀嚎聲中,大明百姓逃無可逃,都跪下了。
一個建虜精騎越陣而出,來到宣化城下一百步之內,振臂高呼:“朱之馮,周遇吉,你二人一個是巡撫,一個是總兵,有守土保護百姓之責,又自詡忠良,卻縮頭烏龜一般的躲在城中,不管不顧,將城外的百姓至於危險之下,請問,這就是聖人的教誨,就是你明國官員的為官之道嗎?”
朱之馮臉色發白。
周遇吉是武將,感覺沒有朱之馮那麼直接,他大喝一聲:“建虜狗賊,有本事攻城來,屠戮百姓,算什麼英雄好漢!”說罷,張弓搭箭,向那建虜射去。
那建虜早有準備,撥馬閃開,高聲叫道:“是英雄好漢,就出城一戰,縮在城中算什麼?”
周遇吉不和他廢話,張弓又射第二箭。
那建虜心知喊話無用,也不再囉嗦,撥馬急急逃回本陣。
建虜中軍大旗之下,多鐸本就沒有抱多大希望,自天啟年間,努爾哈赤將建虜精壯混在大明難民之中,趁遼陽守將心軟,進入遼陽堅城,裡應外合,打開遼陽城門後,大明各地守將都吸取了教訓,不但遼東,就是京畿之地也不敢在戰時輕易放百姓進城了,所以多鐸今日之用意,並不在賺開城門,而是於立威。
“斬~~”
多鐸再不客氣,馬鞭猛的一揮,
立刻,長刀高舉,哭泣求饒之中,兩千大明百姓,在眨眼之間,就全部遭到了行刑式的處決。
人頭滾滾,無頭的腔子倒在地上,鮮血滿地。
無論男女老幼,是兵是民,一律處死。
瞬間之間,哭喊停止,鮮血染紅了天地。
連空氣在這一瞬間,好像都凝固住了。
天地之間,久久沒有聲音。
俄頃,城頭哭聲大起,城下被斬首的百姓,大部分都是宣化周邊的軍戶,他們的親屬家人,有相當一部分都在宣化城中,甚至有很多此時就站在城牆上,望見親人被斬首,城頭很多守軍都是哭泣。
建虜眾軍卻是毫無憐憫,尤其是前麵的兩白旗精銳白甲兵,臉上更是露出了猙獰的笑。
“嗚嗚……”朱之馮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扶著牆垛,嗚咽的哭了出來。
周遇吉咬著牙,一句話不說,握刀的手一陣陣在抖。
風吹過。
見宣化守軍不動,絲毫沒有打開城門,為同袍報仇的意思,建虜大軍也不再期待,多鐸一聲令下,全軍開始拔營。先是兩支蒙古大旗出了大營,往北而去,接著是漢軍旗押解著輜重和軍糧,再然後是兩支黃色的騎兵部隊在包衣奴才們的簇擁下,大搖大擺出營,但沒有直接往北走,而是在宣化城下,在兩千大明百姓屍體之前又轉了一圈,然後才往北而去。
兩黃旗之後是鑲紅旗鑲藍旗,最後是兩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