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禦前應對(1 / 1)

“殿下~~千歲~~”

城內的街道上早已經聚集了無數看熱鬨的百姓,當太子的車駕和旗幟出現之時,街道兩邊響起山呼海嘯的呼喊,大明百姓,很多沒有這麼高興了,比起太子八月擊退河南的流賊,此次擊退建虜的入塞,更令百姓們興奮和感激。他們擁在街道的兩邊,呼喊殿下,為殿下賀,為大明賀。十裡不到的路程,竟然走了一個時辰。

紫禁城。

武英殿。

崇禎帝正坐在龍案後批閱奏疏,表麵看起來他很是平靜,和平常毫無區彆,但王承恩卻看出了皇帝陛下的激動,眼角微微跳動,看奏疏根本看不到心上,不時會抬頭看向殿外。

父子連心,太子一走兩個多月,崇禎帝不擔心是假的,尤其是建虜繞道宣府,從青邊口破邊之後,崇禎帝的擔心就更是增加,當見到昌平總督何謙的緊急上疏,說太子殿下領兵出居庸關了,他攔不住,崇禎帝看罷大怒,推案而起,幾乎恨不得將何謙捉到麵前,下獄處死--國本,我的兒,怎麼可以離開居庸關,到宣化去冒險?一旦有所閃失,朕可該如何是好?

崇禎帝正要下旨,太子的奏疏卻是送到了,奏疏中,太子分析了敵情,並詳細闡明了自己親自督軍的必要,最後又請父皇無需擔心,一切都在兒子的掌控中,絕不會出意外。

太子說的篤定,但崇禎帝又怎能放心?想要下旨令太子撤回居庸關,但想想太子已經出關,就算發出聖旨也是來不及,隻能一聲歎息,慢慢坐下,但夜裡卻擔心的說不著。直到太子率軍擊破建虜宣化大營,好消息傳來,他才是長鬆了一口氣,然後立刻給太子下旨,嚴令其不得再以身犯險。

“報~~太子殿下已進安定門。”

“報~~”

每隔一會,就有人彙報太子行到了哪裡。

崇禎帝聽著點頭。

“陛下,太子和班師眾將已經在武英殿外。”終於,秦方一臉喜色的走入。

崇禎帝放下奏疏,臉色嚴肅:“宣。”

崇禎平常批奏折都在乾清宮,但今日太子帶著軍中諸將,得勝歸來,照規製,他要在武英殿中接見太子和有功的將士。

“宣~~太子覲見~~”

雖然是父子,但該有的程序卻是不能免,

“宣~~山海關總兵馬科,保定總兵虎大威……”

然後是武將。

點到誰,誰就急忙躬身行禮,小心翼翼踏上武英殿的台階。

朱慈烺首先入殿,此時他不再是銀盔銀甲,而是換了大紅的龍紋便服,係玉帶,戴著烏紗善翼冠,腳踩白底靴,玉麵朱唇,年輕朝氣,邁步從容而入,向禦座上的父皇叩拜。

崇禎帝的臉色卻很嚴肅,一點都沒有見到兒子的微笑關懷,隻行禮如儀的點了點頭,朱慈烺心中苦笑,他知道父皇這一定是在為“換俘”的事情而不快。

太子之後,虎大威馬科等人依次進入,崇禎帝詢問戰場經過,勉勵眾將,賞賜金銀和莽服,最後是賜宴。

內閣四臣、兵部尚書馮元飆、工部尚書範景文和太仆寺卿王家彥陪同。

朱慈烺第一次見到了馮元飆。

須發皆白,麵黃肌瘦,不住的咳嗽,果然是像史書記載的那樣:馮元飆多病,擔任兵部尚書乃是勉為其難,隻一年就告歸。

不過雖然是多病,但馮元飆的眼光還是有的,隻從他堅決不同意崇禎帝倉促命令孫傳庭從陝西出擊,甚至不惜將自己的性命都堵上就可以看出。病重告歸前,他向崇禎帝推薦李邦華或者史可法接替自己的位置,可惜崇禎帝已經對老官僚失去了信心,用了年輕的張縉彥。張縉彥彼時隻是兵科給事中,是一個七品言官,因兵策而被崇禎帝賞識,破格拔擢為兵部尚書,從給事中到兵部尚書,等於是連升數十級。張縉彥本人倒是有一些雄心,可惜年輕、威望不足,曆練更沒有,根本壓不住京營那幫老油子,對練新兵也是束手無策。等到李自成兵臨城下,京營不戰自潰,如果續任的是李邦華或者史可法,以他二人的威望,就算守不住京師,京營也應該不會不戰自潰。時間長了,吳三桂入關救援,李自成說不得就會撤走,甲申之變也就不會發生。

賜宴結束,崇禎帝返回乾清宮,太子朱慈烺跟隨,對於父皇可能的發怒,他已經做好了準備,果然,一回到乾清宮的暖閣,不等朱慈烺行禮,崇禎帝就轉過身來,袍袖一甩,怒氣衝衝地道:“朱慈烺,你可知罪?”

朱慈烺急忙跪下:“兒臣知罪。”

“朕看你不知~~”現場沒有朝臣,崇禎帝也就無需再掩飾,他心中的怒氣無法遏製,噴湧而出:“用阿巴泰換取洪承疇和祖大壽是何等的大事,你居然隻用一封奏疏,不管朕同意不同意,就敢自作主張,放祖澤潤回遼東,並明告天下!你什麼意思?逼著朕必須同意你的建言嗎?你這麼做,眼裡還有朕,還有百官嗎?你是不是以為,打了兩個勝仗,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滔滔不絕,連續發怒。

王承恩還有內外的太監們一個個都嚇的臉色發白,這些年國事不堪,崇禎帝經常會發怒,但像今天這麼怒氣澎湃卻也是少見,王承恩真怕崇禎帝會在一怒之下處罰太子。

朱慈烺跪伏不動。

崇禎帝發泄了一通,在案後坐下來,從如山的奏疏中找出三四篇,擲到朱慈烺麵前:“自己看吧……”

王承恩卻是暗暗鬆口氣--看起來,陛下的怒氣就這樣了,不會對太子有什麼責罰。

朱慈烺撿起來。

不出預料,果然是彈劾他的奏疏。

“阿巴泰乃是老奴努爾哈赤的七子,自崇禎二年入塞,到去年鬆錦之戰,雙手沾滿了我大明百姓的鮮血,不梟首,難平天下人心頭之恨,太子卻要用他換回洪賊和祖賊,以敵賊換叛賊,縱虎歸山……難道是要對建虜示之以好嗎?”

“我大明自太祖皇帝立國以來,即便是當日英宗皇帝失陷敵手,也未曾向敵虜示弱……”

“我大明雄闊海內,據兩京一十三省,子民兆億,建虜女真不過是遼東野人,人口不過百萬,但使將士用命,朝堂一心,建虜又豈會是我大明的對手?遼東隻所以糜爛,乃是武將怕死,文官貪財,太子不思根本,卻一心鑽研靈變機巧之策,實在是緣木求魚。太子年少,性如璞玉,純純不知人事,必是被身邊奸人所誤,臣彈劾兵部侍郎吳牲……”

彈劾他的人不是朝臣,也不是正式的言官,而是國子監的監生們。

國子監乃是大明最高學府,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因為大明分設兩都,所以有南北兩監之分(亦稱南北兩雍)。永樂二十年(1422年),南京國子監達9900多人,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最初,監生當官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正德以後,監生授官受到嚴格控製,導致沒什麼人願意跑到規矩繁多的國子監來當監生了,到了崇禎朝,國子監更是頹廢不堪的,到現在國子監的不過幾百人,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納捐生,所謂納捐生,就是出錢買來的,沈廷揚就是如此,在國子監磨了幾十年,才磨了一個小官。

雖然國子監早沒有去了過去的輝煌,但因為都是年輕人,熱血,敢衝敢打,因此大明朝幾次的朝爭和黨爭,打頭陣的都是國子監的監生。先是監生,然後言官禦史,最後才是尚書侍郎這樣的主力出擊,就像是兩軍對決,先用監生這樣的炮灰消耗對方的火力,待對方疲憊後,再一舉破之,這樣的套路,在閹黨和東林黨十幾年的爭鬥中,最為明顯。

看到監生們的參劾,朱慈烺心中立刻警惕--他怕的不是幾個熱血衝腦的監生,而是擔心背後有人指使。

尤其是還彈劾到了吳甡。

前麵幾篇雖然罵的激烈,但基本都圍繞在“換俘”之事,並不出乎朱慈烺的意料,但最後一篇卻讓他心頭微微一驚。

“從古至今,儲君都以養德為最重,但太子殿下卻僭行陛下之權,先斬後奏,將祖賊之子祖澤潤放回遼東,此大明三百載從未有過的事情。臣冒死彈劾,太子不安本位、弄權預政、淆亂朝堂,請陛下召回太子,明君綱,清權責……”

朱慈烺微微苦笑。

終於,有人將矛頭直接指向他了。

朱慈烺看了下麵的名字,鐘祥貢生林右昌。

也是國子監的。

看來,國子監廟小妖風大,水淺王八多,不能不防啊。

“兒臣有罪。請父皇處分。”

將奏疏放在地上,朱慈烺向崇禎帝深深叩拜。

崇禎帝寒著臉:“那你說說,你罪在哪?”

“思慮不周,沒想到朝臣們會如此激烈反對……”

“你的意思,用阿巴泰換洪承疇和祖大壽沒有錯了?”崇禎帝臉色更寒。

“是。”朱慈烺毫不猶豫的回答:“兒臣以為,用阿巴泰換洪承疇和祖大壽是遼東,乃至我大明的長遠大計,就算有千難萬阻,也不應該動搖。”

“離間離間,你就想著離間……但你就沒有想到,一旦放回阿巴泰,向建虜示弱,我大明的顏麵往哪裡擱?”崇禎帝麵無表情。

朱慈烺心中歎,麵子是父皇的心魔,糾纏父皇的一生,麵子是虛務,軍國財政的所得才是實際的利益,當然了,沒有哪個皇帝不愛麵子,崇禎帝也不是曆史上最愛麵子的皇帝,隻不過崇禎帝脆弱的自尊心在明末的時候實在是不合時宜,某種意義上講,崇禎帝不知審時度勢,不知權變的愛麵子,害了大明,也害了天下。

麵子兩字,崇禎帝永遠不會在朝堂上說出,在朝堂上,他永遠是威嚴的君父,也就是麵對自己的兒子,他才會無意識的說出心裡話。

父親說了心裡話,但兒子卻不能完全掏心,朱慈烺斟酌了一下,緩緩道:“父皇,用阿巴泰換取洪承疇和祖大壽並非示弱,乃是示強,若非我大明無所顧忌,對黃太吉不放在眼裡,又怎麼拿他的七哥去換洪承疇和祖大壽?洪祖兩人隻是臣,阿巴泰卻是親貴啊。兒臣料,黃太吉必不會同意,他會拖延,就像是議和一樣,黃太吉天天扯著脖子喊議和,鬆錦之戰前都不忘記喊議和,但兒臣以為,黃太吉從來就沒想過要和我大明議和。他高喊議和的口號,實質上是為了拉攏那些不想繼續和大明打下去的建虜貴族,安撫內部的人心。”

“建虜人口不過百萬,半漁獵半農耕,但其兵馬卻長期維持在十幾萬人以上,等於十分之一的百姓都是兵丁,兵力民力凋敝,無以支撐,所以建虜才要入塞,在秋收農閒之後,通過擄掠我大明百姓,搶掠我大明的錢糧,來維持他們的開銷。普通建虜或不知道,但建虜親貴,如代善、濟爾哈朗絕對是心知肚明,建虜的軍力財力已經到了極限,也因此黃太吉才要高喊議和,安撫了建虜內部的不穩定情緒和那些投降的漢軍旗,同時也攪亂我大明邊軍的心態,可謂一箭三雕。”

“來而不往非禮也,兒臣以為,用阿巴泰換取洪承疇和祖大壽,和黃太吉高喊議和,有異曲同工之妙。阿巴泰是黃太吉的親哥,如果黃太吉不同意換,那必然是薄情寡義,代善、濟爾哈朗等人必然會兔死狐悲,對黃太吉統治的穩定,兄弟的齊心,絕對有影響。”

“如果黃太吉同意換人,無疑是等於向我大明示弱,用洪承疇和祖大壽這兩個知曉我大明內部機密的重臣,換回一個無用的阿巴泰,建虜有識之士必然會小瞧黃太吉,進退維穀之下,黃太吉隻能選擇拖延,但他拖延的時間越長,這個消息就在遼東傳播的越廣,發酵也就更強,那些已經投降建虜的漢軍旗的心誌受到的影響會更大--阿巴泰都能全軍覆沒被俘,他們這些漢軍旗又豈能強過阿巴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