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這個成果不能公開二合一(1 / 1)

不過方振目光中的驚喜隻是持續了一瞬間。

“師弟,如果要重新設計機翼的話,必定牽一發而動全身,飛機的整體結構特性都會受到改變,而且還可能涉及到更高水平的材料和製造技術,無論從成本還是能力上考慮……”

方振的顧慮其實是有道理的。

因為產品不會從貨架上自己長出來。

不管常浩南表現出多麼神奇的能力,工程領域的東西終究要落實到生產製造。

但這個領域,就不是靠一兩個天才靈光一閃能夠推動的了。

就算把原材料、機器設備和全套技術文檔都給你準備好,光是培養適應新設備新技術的工人,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他們手中的機翼設計方案在這方麵,已經基本摸到當前的上限了。

不過這一次,還沒等韓峰解釋,杜義山就先開了口。

“我看按照小常寫的這些演算內容,應該是考慮在不修改機翼設計的前提下,使用主動抑製手段?”

雖然早已經過了搞研究的黃金年齡,但杜義山畢竟經驗豐富且見多識廣,因此從那十來張草稿紙中看出來的東西遠比兩個博士更多。

“是的,杜老師說的沒錯。”常浩南點了點頭,繼續說道:

“我們可以使用模型預測控製(MPC)理論,通過滾動優化和反饋校正來處理約束控製係統,實現對顫振的主動抑製。”

“所以你才需要考慮襟副翼的影響,去做氣動伺服彈性建模?”姚夢娜眼前一亮。

她剛剛就在思考常浩南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本來以為隻是對方精益求精的強迫症作祟,卻沒想到後麵還藏著更大的用處。

想到這裡,姚夢娜在內心中輕歎了一口氣。

一開始的時候,她在內心中對常浩南還是有點不服輸的感覺。

但是現在麼……

認清現實了。

常浩南點點頭:“當然,不過這次不用重新模擬,隻要在剛才算出來的翼尖加速度曲線上施加一個MPC控製信號就行,具體的控製率我之前已經寫到程序裡麵去了。”

他都已經說到這裡了,兩個博士哪還能不懂,方振趕緊重新來到電腦前,開始對數據進行處理。

接下來的十分鐘如同十個小時一般漫長。

“在對機翼施加了MPC控製之後,顫振臨界速度提高到了……175ms。”

方振的聲音中帶著一些顫抖。

“那就沒問題了,175ms,相當於630kmh,安全餘量已經快四分之一了。”

常浩南此時的心態倒是非常穩定:“所以咱們的客機完全可以使用這個新的機翼設計!”

然而這一次有所顧慮的反倒成了姚夢娜。

猶豫了幾秒鐘後,她用隻有四個人才能聽到的聲音開口道:

“但是老師,常師弟這畢竟是個全新的工程模型,霍金特教授又是鎬京603所那邊重金聘請來的外國專家,這結果一下子差出這麼多來,您覺得那邊真的能敢用麼?”

說來也怪,姚夢娜平時做科研的時候天不怕地不怕,但這一次她卻破天荒地有些擔心。

“外國專家?”

這個時候杜義山也從一開始的激動中恢複了過來:

“哼,外國專家怎麼了?難道他英國人說的東西就一定是對的?”

說著伸出兩根手指敲了敲旁邊的桌子:“既然603所把這個項目交給了我們,就說明他們至少是有這個想法,也有這個勇氣的。”

“那咱們這個課題就算是……基本結題了?”

旁邊的方振甚至有點不敢相信發生的一切。

要知道,僅僅在一天之前,他和姚夢娜還在因為非線性模擬的思路而大費腦筋。

而一天之後,這個問題就被一個新加入課題組的本科生輕描淡寫地解決了。

還順便把機翼顫振臨界速度過低的問題也一並搞定。

“結題的事情得慢慢來,至少結題報告需要好好潤色一下才行。”

杜義山看著方振麵前寫有計算結果的那張紙說道:

“我明天親自去一趟鎬京,把情況跟周永航同誌和易元和同誌說清楚,這不僅僅是一個機翼,也不僅僅是一個客機項目的問題。”

周永航是現在鎬京603所的所長,易元和則是總工程師,更換機翼並重新進行顫振試飛這種一類風險試飛科目,是必須要他們簽字同意才行的。

旁邊的常浩南一直沒有說話,但內心卻已經喜出望外。

杜義山身為院士,雖然已經不再擔任一線職務,但影響力畢竟還是在的。

有他出麵的話,603所方麵還是有很大概率會選擇相信這個結果,並進行後續的一係列飛行試驗。

而一旦測試表明這個方法沒有問題,那身為其創造者的常浩南就必定會被注意到,至少可以參與新舟60的後續項目。

這相比於他最早計劃中的給劉洪波教授打下手,再慢慢接觸新舟60項目來說,進展已經快出不知道多少倍了。

“不過小常啊。”杜義山拽過一張椅子坐到了常浩南旁邊:“你的這個模型涉及咱們具體的型號設計,而且適用麵很廣,在整個飛機設計,尤其是客機設計領域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恐怕在短時間內都不適合公開發表。”

常浩南一愣。

“您的意思是……”

很明顯,杜義山剛才既然已經表示要親自去鎬京,那必定不是準備摁住這個成果不用。

因此唯一的可能就是……

“讓603所那邊先做驗證,如果能確定可行的話,會成為咱們國家航空係統的內部設計材料。”

杜義山摘下眼鏡,用衣角擦了擦之後重新戴上:

“隻是這種內部材料,能看到的人就很少了。”

“沒關係杜老師。”常浩南笑了笑,用毫不在意的語氣回答道:“我之前就跟您說過,我認為咱們華夏航空人的價值,不是通過論文體現出來的。”

帶著係統重活一世,他怎麼可能滿足於博取一點學術圈的虛名。

想辦法儘快接觸到更高檔次的項目、獲得更多資源,幫助華夏航空工業,乃至整體工業發展走上快車道才是最優先需要考慮的事情。

論文對他來說隻是手段,不是目的!

之前那個殲7的改進設計,說破天也就是個二代半水平的改進型,況且隻是個課程設計作業,所以才需要利用期刊的影響力來讓彆人看到。

而他今天搞出來的這個工程模型的意義和重要性則完全不同。

完全可以依托正在推進的新舟60項目,作為“先進經驗”被內部推廣。

這個份量可比一篇論文大多了。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