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上去似乎……真的可行?”
“要是能成的話,那我們這飛機可就厲害了啊……”
“……”
經過前麵這麼一番解釋之後,梁紹修等人也都拋棄了剛剛將信將疑的態度。
當然,聽懂了,不代表就知道怎麼做。
就像讀中學的時候刷題,看答案能看懂是一回事,但下次遇到了能自己做出來是另外一回事。
大部分普通工程師出身的人並不對數學和物理理論有著很高的精通程度。
而且從客觀現實來講,就算有真正能夠將科學理論和工程實踐如臂指使地融合在一起,並做出創新和突破的人,以南鄭這個地方的條件也很難留得住。
倒不是說南鄭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如何不好,關鍵還是科研條件,突出一個要啥啥沒有,這誰遭得住啊。
所以還是需要常浩南搞定前麵的模型算法部分,再由182廠的工程師們完成後續工作量較大的測試、分析和參數調整過程。
“這樣,梁總師。”
講完自己的基本思路之後,常浩南走上前兩步,把鉛筆放回桌子上:
“你幫我找幾個電腦製圖比較熟練的人,不用太多,四五個就行。咱們先把咱們主翼和水平尾翼的設計給電子化,這樣後麵才能做相關問題的數值模擬。”
然而聽到這個問題的梁紹修卻麵露難色:
“這……我儘量吧,電腦製圖這方麵,哪怕算上我自己,恐怕也沒有幾個人算是熟練。”
“……”
常浩南一時啞然,不過想想倒也能理解。
熟練使用電腦,和熟練使用電腦製圖,畢竟還是兩個概念。
大如601所,數字化設計組在剛成立的時候也不過湊了二三十個人而已,隨著後來林示寬他們做不出成績,這個數字甚至一點點降低到了常浩南和姚夢娜過去時候的七個。
整個計算中心都是冷冷清清的。
直到數字化設計和製造在殲8c的改進過程中被證明有著巨大的價值之後,才又有一些人重新被派回了林示寬那邊,到現在為止也不過回到了一開始的水平而已。
很多有了些年紀的工程師,他們或許能學會用電腦,但在工程思路方麵已經很難做出根本性的轉變了。
而182廠人才斷層嚴重,如今的主力不是太老就是太年輕,在這種技術大變革時代肯定要遇到一些困難的。
“那就稍微不那麼熟練的也行,正好算是學習一些經驗,飛行器設計這一行,日後必定要走這條路的。”
“但人選至少要保證做事認真細致,這種基礎工作絕對不能出錯,否則後麵有可能要整個推倒重來。”
……
182廠雖然技術底子比較薄弱,但在辦事效率上還是值得肯定的。
沒用幾天功夫,就按照常浩南的要求,從金城大學請來了與他們有著長期合作的林國範教授。
從航空係統外麵請來的專家,就算有長期合作,而且得到授權可以接觸涉軍涉密項目,也不可能隨便讓他進到已經快要被當成辦公室的資料室裡麵。
所以常浩南是帶著相關資料,在一間會議室見到林國範的。
“林教授,您好。”
第一次見麵的兩個人握了握手。
“不知道這位是……”
林國範的身邊還坐著另外一個看上去不到四十歲的女人。
“我是國範的愛人,祝蘭,也是金城大學的教授,研究表麵物理的,聽他說你們這次的課題跟我的研究方向有關,所以也跟上麵申請一起過來了。”
“那麼,感謝二位了。”
三人很快結束了簡單的寒暄,隨後常浩南把資料放在桌上,花費大概二十分鐘的時間大致介紹了自己關於機翼積冰情況預測的想法。
兩位教授對視了一眼,最後還是林國範首先開口:
“小常同誌,不介意我這麼稱呼吧。”
常浩南輕輕搖了搖頭示意沒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