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逐漸成型的航空產業(1 / 1)

歐洲市場的事情畢竟是長遠計劃,常浩南眼下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把手頭的幾個項目處理好。

好在對於現今的他來說,幫助梁紹修完成空警200的總體設計已經算不得什麼特彆困難的事情。

雖然空警200正式立項才不到一個月,但對於這架飛機的氣動和結構設計其實在之前常浩南第一次提出運8平台加t字天線的方案之後就已經開始了。

當時主要由梁紹修帶領著182廠的廠屬設計室推進。

很多結構和配平問題都已經被解決,真正留下來的,隻是一些用傳統工具和手段難以解決的關鍵問題而已。

比如涉及到天線和渦槳發動機的計算細節之類。

這些部分都是典型的臟模型,也就是表麵形狀不規則,有大量彎折導致難以參數化建模的模型。

不過這正好是常浩南和torchmultiphysics都比較擅長的部分。

單就氣動設計而言,其使用的t字構型天線本就是相對比較簡單的類型,給原機氣動,尤其是比較難以處理的縱向穩定性帶來的破壞遠遠小於圓盤狀天線,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也小於費爾康那樣的共形陣天線。

唯一的隱患可能在於沿機體軸線較大的天線麵積,以及因此而加高的垂尾和增加的腹鰭導致整架飛機受到橫風影響更大。

事實上,這個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會導致t字形天線無法被安裝在小型平台上(因為麵積大本來就是t字天線的優點)。

好在運8這個平台雖然以常浩南的視角看來哪哪都很糟糕,但35噸的空重體量絕對夠,在特地增大了垂尾動作麵的麵積之後,這個看上去十分誇張的天線最終隻是導致空警200在起降過程中對風力的要求減小了大概2ms。

大概四分之三級風的程度。

相當可以接受了。

在京航大學的超算操作機房裡麵,王曉模站在常浩南身邊,看著麵前屏幕上的3d模型,以及一行行閃過的模擬計算結果,有些感慨地說道:

“哪怕擱在一年前,我都很難想象,航空係統的同誌能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拿出一架新飛機來……”

“這個麼……一方麵平台本身就是現成的,另一方麵,也是仰仗您那邊提供的天線對我們的工作比較友好,所以設計難度不大。”

常浩南說著敲下回車鍵,把數據和模型一同保存下來。

倒不是他恭維對方。

王曉模提供的高性能雷達設計與封裝方案保證了天線本身的相對輕量化,這確實為老邁的運8平台省去了大量結構設計工作。

儘管運8三類平台在紙麵上有20噸的最大載重,但任何運輸機,尤其戰術運輸機和客機,在設計的時候都主要是考慮貨物均勻裝載在整個貨倉內的情況,而不是大件集中載荷——那是安124c5或者至少安22這個體量才會考慮的問題。

如果天線本身的重量太大,就需要對運8的結構進行額外補強,那樣的話,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到的問題就太多了,哪怕是常浩南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

而現在的改造主要隻需要考慮氣動變化,難度就要低上很多。

這是一種良性循環的開始。

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板子有多長,這沒錯。

但如果其它板子的長度沒問題,甚至略有超出的話,那麼把木桶向沒有短板的一個方向傾斜,總歸還是能多裝一些的。

眼前這個跟前世幾乎完全不同的空警200,就是用雷達天線設計的長處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運8作為載機的短處。

雖然肯定是不如直接換個靠譜的平台,但在眼下急著用的情況下,也已經不錯了。

站在常浩南身後的梁紹修推了推眼鏡:

“到底是常工啊……要是擱在我們廠,就這幾個小問題,恐怕有可能要拖個一兩年時間,要是耽誤了項目時間表,那我的罪過可就大了。”

“梁工也彆太妄自菲薄。”

常浩南回過頭,示意對方可以開始打包數據文件,同時安慰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