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容都已經梳理完畢的情況下,把整個證明過程寫成一篇格式像模像樣的論文,其實並不需要耗費太長時間。
一切都算是水到渠成。
到第二天晚上的功夫,常浩南就已經完成了這項工作。
他原本最大的短板是英語水平,但數學論文其實並不非常依賴這個。
既然連姚夢娜都能看懂,那就算是他用去寫,那些負責審稿的頂級數學家大概也不會出現什麼理解障礙。
當然,話隻是這麼說說。
畢竟,審稿能理解不意味著編輯也能理解。
真收到一封充斥著看不懂字符的投稿,而且投稿人還是一個在理論數學界並無什麼建樹的陌生名字,大概率是要被直接丟進垃圾桶的。
這種事情如果上綱上線地說,也屬於學術霸權的一部分。
但隻能等到以後再去慢慢解決了——
如果能由華夏出版一份頂級期刊,收稿自然可以包括。
一些瑞典期刊,比如actaatheatica《數學學報》就會接收瑞典語的投稿。
實際上,這也是常浩南從剛重生過來的時候開始,就一直在籌劃的事情。
不過始終沒找到機會。
畢竟,辦學術期刊,尤其是頂刊,不是你注冊一個出版物就完事了。
還得有頂級學者願意往你這投稿才行。
而這,一般取決於研究機構,或者主編本人在學術界的聲望。
也是常浩南,包括所有華夏研究機構如今最欠缺的東西。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擺在常浩南眼前的,是考慮要把這篇文章投稿到哪裡。
這個證明雖然對物質世界沒有什麼直接的“用處”。
但理論數學本來也不怎麼在乎這個。
真要太功利了,那幫搞純數學的人沒準還要低看你兩眼。
總的來說,他的文章中包含兩個部分。
除了“對於任意一組高維數據x,一定存在一個映射關係,使x映射成為一組局部簡單的歐氏空間中的數據y”這個主結論以外,常浩南還對裡奇流進行了一定的延伸和擴展。
該理論認為,如果在流形上給定一個度量,再用裡奇流發展方程加以改進,流形的曲率也會隨之伸展。
而常浩南在證明自己主要猜想的過程中,順便證明了利用裡奇流可以完成一係列的拓撲手術,用以構造幾何結構,把不規則的流形變化為規則的流形。
在此之前丘成桐、李偉光和理查德·漢密爾頓已經在這一方向上進行了十幾年的研究。
實際上,常浩南在之前近一個月的整理過程中,也沒少參照這三位大神的論文。
而那個關於裡奇流的猜想本身,就是丘成桐提出的。
這要是在工程界,像這種沒辦法證偽的假設,早就被當成工具用起來了。
但在理論數學界,顯然不能這麼玩。
因此,常浩南的證明相當於給予了微分幾何領域的學者們兩個早就想用,但一直沒辦法用的工具。
根據數學界的慣例,不出意外的話,它們大概會被捏到一起,並命名為“常氏引理”。
至於這個常氏引理有什麼用……
直觀來說,或許可以推動證明龐加萊猜想。
也就是“每個單連通的3維流形都同胚於3維球麵”。
而證明龐加萊猜想本身……
常浩南前些天自然也嘗試過。
隻是以眼下3級係統給他提供的理論水平,顯然還不足以讓他構思出一個“完整且可行”的思路來。
常浩南在文章最後也是這麼寫的:
【這兩項證明在微分幾何領域具備更深刻的意義,但由於本文的篇幅原因,我將在日後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
如果把龐加萊猜想比喻成一個裝滿珍寶,但卻被封死了的寶箱,那麼,如今常浩南手中的工具,隻能把它撬開一個縫隙。
而這篇論文中的某些部分,就是從縫隙中溢出來的些許寶藏。
這樣的寶藏,對於理論數學界來說,自然是足夠直接考慮所謂“四大神刊”了——
《數學年刊》、《數學新進展》、《美國數學會雜誌》以及上麵提到過的《數學學報》。
倒也沒什麼值得選擇困難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