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院士提名也得搶著來(1 / 1)

就在常浩南專心變分水平集方法的這段時間裡,華夏的科研圈子裡發生了一件大事。

2001年度的新晉院士名單,正式出爐了。

這是華夏第一次係統性、規範性地將兩院的院士增選流程進行同步。

當然,考慮到華夏工程院1993年才成立,到現在都沒有十個年頭,因此為了補齊名額,每年的增選數量都要略高於隔壁。

例如今年,就是科學院56人、工程院81人。

137位新院士,看起來似乎挺多,但打散分攤到全國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裡麵之後……

那確實是少得可憐。

要知道,即便在本次增選結束後,兩院院士的總數仍然分彆隻有653人和616人。

這裡麵還有不少是早已退出科研一線,隻作為標杆和豐碑存在的人物。

因此,哪所學校哪個單位要是能混出個院士來,那不光是麵子上能增光添彩,裡子上也能實打實地做到逆天改命。

而相對應地,如果沒有院士,或者長期增選不出新院士,乃至於院士傳承失敗,名額不增反降,那難免在同行麵前要矮人一頭。

而航空動力集團,目前就處在這麼個情況之下。

偌大一個央企,正編檔案裡竟然連一個院士都沒有。

其實照理來說,劉振響作為624所的前所長,應該算是航空動力集團的人。

然而在SB101高空台落成之後,由於某個人的關係,他把自己的組織關係轉回到京航大學,當教授去了。

那時候還是航空工業總公司時期,雖然624所層麵肯定是不太願意,但是對於高層領導來說,考慮到劉振響本人的意願,以及整個航空工業係統當中其實並不缺院士,最後還是把人給放了。

結果這一放不要緊,過了幾年兩邊分家,航空動力集團直接就傻了眼——

過去總公司的院士全是航空工業那邊的,自己愣是一個都沒攤上。

而這功夫劉振響連博士都快帶出第一批來了,再想把人家的檔案調回到624所……

玩呢?

根本不現實。

當然,世紀初這會兒,雙聘,乃至多聘院士(也就是一個院士同時在幾個單位掛正式職位)的情況並不罕見。

但航空動力集團可丟不起這個人。

寧肯沒有。

其實從這個角度看,倒是常浩南自己給自己的新東家挖了個坑。

但無論如何,問題總是要解決。

那就隻剩下增選一條路了。

結果麼……

99年那次自不必說,總公司剛成立沒多久,組織情況才剛剛穩定下來,甚至連提名都沒提。

而今年,雖然閻忠誠和江和甫兩個人入圍了候選人名單,但還是沒能走到最後。

這裡麵的原因,當然比較複雜。

一方麵,但凡是圈子,就不可能沒有人情世故。

客觀上,大院士生小院士的情況確實存在。

原本沒有院士的單位會比較吃虧。

另一方麵,航空動力集團的情況也確實有點尷尬。

成立時間太短了。

華夏的航發水平確實在近些年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之前的成績畢竟都是總公司時期積累的。

新集團成立之後,確實還沒有個完全塵埃落定、影響力又足夠大的型號。

總不能用渦噴6D去評選吧?

至於常浩南證明龐加萊猜想……

抱歉,那個成果是以京航大學作為單位發表的。

而對方這次之所以沒提名常浩南,顯然是準備等明年國際數學家大會把該頒的獎都頒過之後,到2003年再提名。

到時候常浩南資曆有了、榮譽夠硬、年紀也不是小的特彆離譜,100%可以保證衝擊成功。

本來,這幾乎就是明牌,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地等著。

然而對於航空動力集團來說,情況就比較尷尬。

如果他們的第一個院士,竟然是被彆人提名的……

那這不說丟臉吧,至少光榮的程度是差了點。

也容易讓

所以,無論如何得做點什麼。

而林左明,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找上了總經理朱霖育。

“朱總,如果繼續這樣按部就班下去,我估計恐怕6-8年以內,我們集團都沒辦法成功提名出一個院士來。”

辦公室裡沒有外人,因此前者也沒說什麼場麵話,而是直接開門見山:

“所以我認為,下一次,也就是03年增選,我們需要把浩南同誌作為候選人推薦上去。”

麵對這個要求,朱霖育的第一反應,是茫然:

“我們關起門來說話,03年小常的院士名額……不說板上釘釘,本來也是八九不離十了吧?”

“就算我們推薦,也隻會排到京航大學後麵去,還是起不到實際效果啊?”

聯合推薦當然是可行的,但隻有其中的第一個推薦單位推薦人會被特彆重視。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