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齊頭並進(1 / 1)

儒門框架下的朝廷最高學府,就是的國子監。

到國子監讀書與參加科舉考試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就是,都需要考試。不同之處在於,國子監隻是一所學校,隻有表現特彆優異的學生才能通過廷試或者吏部試等渠道直接做官。對大部分國子監的學生來說,要想考取功名,還是要參加科舉。

進入國子監大致分為貢生和監生兩種途徑。

貢生,是指從各州秀才中挑選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讀書人,這是國子監最常見的招生方式之一。

貢生又分多種,比如拔貢貢生,由地方選舉出來後,送至京城由朝廷中央進行統一測試,其出類拔萃者入國子監讀書。

拔貢生是諸多生源中成績最為優異者,也是國子監貢生中最受重視的學生,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如果選上來的貢生出現學問荒陋、人品不端等情況,要對推薦人進行嚴厲懲處。

拔貢生中的品學兼優者,皇帝會親自召見。如果這次召見的機會把握好,便可以直接授予官職。

除此之外,還有優貢貢生:不靠推薦,自己考進國子監的;副貢貢生:在鄉試中沒有上榜但是卻進入副榜的考生,以類似擴招的方式進入國子監;例貢貢生:繳納一定的錢款,入監讀書。

監生則分為恩監監生:給報考算學館的學生等人群提供的名額;蔭監監生:照顧對國家有特殊

貢獻的官員子女;優監監生:從各州府縣未取得廩生資格的秀才以及武生中選拔;例監監生:繳納一定的錢款便可入監讀書。

李知性作為李家子弟,想要進入國子監的途徑可太多了,李家勢大財大,無論是推薦,還是自費,都不是問題。

關鍵在於過去的李知性才學不行,就算李家給他謀劃一個拔貢貢生的身份,最後到了皇帝麵前,學問荒陋、人品不端,這兩條都占了,推薦人是要倒大黴的,誰敢推舉?

不過此時的李知性自然是與過去不同,換成秦淩閣之後,那是才識鴻博、雅量高致、禮賢下士,人品貴重,深肖……乃父之風,必能繼承家業。

齊玄素遊學、借書、求學的時候,秦淩閣當然沒有閒著,他主要就在做一件事,循序漸進地改變親朋好友對自己的看法。

齊玄素主打一個勤奮好學,秦淩閣主打一個迷途知返。

這麼多年下來,廢材公子已然成了李家的優秀子弟。到了這個時候,廢材公子的優勢就逐漸顯現出來,殷正心要到進京趕考的時候才能去京城,李知性出生就在京城。李家人改變了對李知性的看法之後,當然要大力扶持李知性,動用人脈,直接給李知性謀劃了一個拔貢生的身份,無需考試,無需繳費,無需補班,直接進入國子監的內班誠心堂學習。

要知道,無論監生還是貢生,抵達國子監報到後,均要進行一次

大規模的分級考試,通過考試的則有資格進行補班。這裡的“班”是指國子監的內班和外班。

內班定額為一百三十名,外班則為一百二十名。內班學生可以在國子監南麵的南學學舍居住,外班學生則需要自己租賃房屋居住。這些通過考試的學生必須要等候內、外班有學生畢業,才能夠依照順序進行補班。

同時依照成績分為三等,最低一等是正義堂、崇誌堂和廣業堂。一年半之後,學業有成者可以進入修道堂和誠心堂學習。再過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便可以升入最高班級率性堂。

進入率性堂之後,學生開始實行積分製度。

其方法是每個季度的第一個月,試本經義一道,第二個月則試論一道,詔、誥、表內科一道,第三個月試經史策一道,判語兩條。每一次考試優異者,給一學分,稍有欠缺者給半分,非常差的則不給分。每一年如果能夠積滿八個學分,便具備了畢業的標準,不及格者則要留級。

這就是拔貢生的優勢,跳過了許多程序,直接到臨門一腳。

隻要李知性再升入率性堂,並且一年攢夠八個學分,便可以得到皇帝召見。

這是秦淩閣的終南捷徑。

齊玄素那邊則要等到殿試的時候才有資格見皇帝一麵。

觀棋眾人便察覺出不一樣的意味了。

“這倒是奇了,小掌教走的是科舉正途,是進士出身點翰林入閣的路數,這

才是儒門之人眼中的堂皇正道。可寧淩閣這個儒門之人怎麼走起了幸進的歪門邪道?”

“雖然貢生出身比監生出身要好一些,但到底比不上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大魏畢竟不是不齊,太過看重出身,不再搞宰相起於州郡那一套,還未有過貢生出身的閣老,至多就是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