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杏花嫁到老宋家沒幾年,丈夫就死了。丈夫生前對她很好,兩個人相處融洽,算是在鄉下夫妻中少有的恩愛。也正因為這個,丈夫死後她始終不肯改嫁,硬是一個人辛苦賺錢把三個兒子拉扯大。

小時候經曆過戰亂的她,知道如今的太平日子多麼難能可貴,雖然生活壓力很大,但她的心態一直都很好,隻要有地種,人就餓不死,那就有希望。

還好生了三個兒子,孩子稍微大一點就能幫著下地乾活,不然這田間的活全都壓在她一個人的肩上,再能乾的人都要被壓垮。

孩子拉扯大了,要攢錢給他們娶媳婦兒。張杏花在村裡是個潑辣的,畢竟寡婦門前是非多。但她為人倒是不錯,不是那種會磋磨媳婦兒的,有閨女的人家打聽過之後倒也願意把女兒嫁過來。

宋老大和宋老一相繼成了親,張杏花覺得身上的擔子減輕了不少,但因為成親,家裡的銀錢也花光了。還剩下老三沒娶媳婦兒,但老三年紀小,日子還長,再攢一攢錢,總能找個媳婦兒。

那時候有媒人來說媒,給說了羅氏。羅氏算起來是個外地人,她是逃荒的時候跟家裡人走散了,流落到了這裡。

這年頭一個柔弱女子在外頭沒個男人依靠,很容易受欺負。要不就容易被拐賣進窯子裡,所以有媒人來說媒的時候,兩邊都答應了。

羅氏長得的確一副好樣貌,宋老三打心眼兒裡喜歡。隻是她身子骨不好,又體弱多病,村裡的人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也沒有上好的藥材給看病吃藥。

日子久了這身體就耽擱了,懷上宋聲的時候身體就不好,那時候張杏花怕她這一胎出什麼問題,經常殺雞燉雞湯給她喝,就為了給她補身體。

沒想到最後人還是走了,留下宋聲和宋夏兩個孩子,早早就沒了親娘。

大房和一房都有自己的孩子照看,張杏花隻好把兩個孩子接過來跟她同吃同住,她親自照顧。

家裡頭人多了,雖然張嘴吃飯的也多了,但勞動力確實也多了。她一向都是一碗水端平,從來不磋磨兒媳婦兒,做事也公道,林氏和趙氏從來不與她頂嘴,這個家一直都好好的。

等到宋平這一輩兒的孩子漸漸長大,張杏花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全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能省就省,要把家裡這幾個孩子都送去讀書。

大景結束了前朝幾十年的戰亂,如今正在穩步發展,他們這種草根出身的人,隻有讀書參加科舉這一條路才是出路。

她也不偏袒,這一輩兒一共四個男娃,全都送去讀書,她就不信一個能指望上的都沒有。

她這個決定,家裡沒有人反對。大房一房三房全都讚同,畢竟是把他們的孩子都送去讀書,就算大人吃點苦也沒關係,能把孩子供出來,以後的回報可大著呢。

不過一開始沒有把他們同時送去讀書,讀書的束脩要花銷不少,四個孩子同時讀他們供養起來的確有些吃力。

一家人商量了一下,先把年紀最大的宋平和宋峰送去

讀書。

可惜這兩個孩子真不是讀書的料,在私塾讀了一年,也就認識了幾個字,每回背文章都被夫子批評。

夫子雖然是個秀才,但卻是個實在人,學生讀書是個什麼情況,他都跟彆人家裡說的清清楚楚。

第一年本來還要接著送宋平和宋峰兩個去讀書的,結果到了之後夫子拉著張杏花和宋老大他們說了一下他們兩個的情況,明確跟他們說了,如果是奔著將來考科舉去的,還是建議他們放棄,這不是考科舉的那塊料。

如果是想著讀書識字,長大了以後出去賺錢,那就接著讀。

宋平和宋峰兩個孩子雖然年紀不大,但也知道家裡是個什麼情況,兩個人都十分懂事,回來就跟張杏花還有他們各自的爹娘說不去讀書了。

他們每次聽著夫子講課都感覺跟聽天書似的,回來看到爹娘那麼辛苦乾活,想替他們分擔一些,爹娘總會說讓他們好好讀書,再辛苦都是知道的。

聽到這種話,再想想自己在私塾學到的東西,兩個孩子果斷拒絕了繼續讀書。

“奶奶,阿爹阿娘,要不今年讓三郎和四郎去讀書吧,沒準他們倆比我們強,我們實在不是讀書的那塊料。還不如早早回來跟著阿爹他們下地乾活,你們也好輕鬆一些。”

就因為這個,林氏還把宋平和宋峰兩兄弟狠狠說了一頓,她就指著這兩個孩子給她爭口氣呢,結果倆沒一個,全都指望不上。

他們都這麼說了,硬是把他們叫過去讀書也不現實,張杏花想了想,乾脆把宋成和宋聲送去讀書了。

這一讀書,張杏花發現了她一手帶大的三郎比他那幾個兄弟都強,有時她不忙的時候去給他們送飯,夫子見著她,就跟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