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兮看來,大雍河北道的問題,多少能算得上是曆史遺留的問題了。

其實,自從前前朝國土分裂之後,關隴地域與河北地域就長期處於敵國的狀態,長期的征戰,令兩地的門閥士族與平民百姓都互相仇視。

哪怕大雍一統天下之後,這個情況也未能得到好轉……因為李氏皇族是從關隴集團中脫穎而出的。

而關隴與河北的長期的鬥雞眼狀態,也影響了大雍皇帝的心態,因此自大雍開國伊始,曆代大雍皇帝對河北道都采取打壓的態度。

要讓湛兮說,大雍的皇帝們也多少是有點兒上頭了,那一係列的打壓政策,誰敢說不是違背了帝王應該秉持的平衡之道的基本呢?

但大雍皇帝們表示他們不在乎!

針對河北道那一塊兒反複叛亂,反複被平定,犁了不知道多少遍,卻依然很硬頸的地,他們的操作堪稱一句——

沒有技巧,全特麼是私人情感!

******

河北道區區一個道,就敢與大雍中央反複叫板,當然也是有它的底氣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凡事“錢”開頭。

在河北道內,有黃河、漳河、滹沱河、易水等多條河流,貫通其境,大河衝積出來的廣闊平原,土壤肥沃,宜於耕種。

這不比你大雍中央姓李的孫賊兒們天天四處屯田香麼?

而且大河可不僅僅能灌溉農田,四通八達的河流更有利於交通運輸,後世的人都知道——“想要富,先修路”。

不用修路就有河道的河北道就很富裕!

有了錢,養兵馬就容易多了!而且河北還特麼的盛產馬匹,是最重要的大雍產馬基地之一。

又因自古以來就與北方善戰的遊牧民族相鄰,在長期的扯頭花中,河北道形成了尚武的傳統,兵力資源更是彆人羨慕都羨慕不來的。

有錢又有兵馬,兒郎們各個作戰素質極高,湛兮想,越往下分析,他都忍不住拍案而起要和皇帝掰掰手腕了。

當然,河北道鬨獨立自由的底氣還不止這一點。

在地理上,河朔三鎮南北相連,東為渤海,南是黃河,西有太行山,北則近幽燕,形勢險要。

這天然的地理優勢,令大雍中央難以對其形成包圍之勢,一舉殲滅。通常大雍中央去犁地,是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的。

然而這代價付出了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你平定了它後,軍隊前腳剛走,後腳它就又跳起來,大聲向世界宣布——“我不服!”

大雍:……我俏麗嗎?!

更兼之,河北三鎮雖自個兒窩裡鬥也撕得雜毛亂飛,但他們深諳唇亡齒寒的道理,一旦中央對其用兵,他們立刻就能變成穿一條褲子的、隻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親兄弟,令中央深感麻爪。

******

方才二皇子說河北道是“節度使們的修羅場”,就是基於以上的現實情況而產生的。

節度使若是親大雍中央(),河北道的士族就能捅死他;

節度使若是親地方士族?()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暗戳戳想和中央掰手腕,大雍中央立即就能要他狗命!

因此,自大雍開創到現在,河北道的節度使無論是哪一個派係的,都沒一個有好下場的。

劇本在手的湛兮知道,小青雀死後,在廢物皇帝統治下,河北道直接就反了!

而且後期國力衰弱、國祚將近的大雍,已經成為了節度使割據地方的天下,河北道也不例外。

他們還熱衷暴打當地士族……嗯,湛兮想,也許是為了出一口惡氣?

話題又回來了,總之,河北道與中央就長期處於一個極度“微妙”的平衡狀態,這個平衡,是決不能輕易就去打破的。

先帝深知不能由著他們這樣下去,因此直接分封了六個兄弟到河北道。

基於大漢因郡國並存而導致了七國之亂,大雍吸收了相對應的教訓,大雍的王爺都是“虛封”,而不“實封”。

所謂的虛封,就是王爺們空有封號與爵位榮耀,而無土地和人口實力。

先帝或許早就料想到了,處理了皇室內部的兄弟們,令王爺無兵無馬,構不威脅,但節度使勢大,日久必然也會成為隱患。

因此,先帝做了一個違背祖訓的決定,他著重盯緊了河朔三鎮,分封了六個兄弟去那邊,這個分封,是“實封”!

這六位王爺就番河北道那片地,是背負著曆史使命的,他們一麵要監督節度使,一麵也要威懾三鎮士族,必要時,或許可將河朔三鎮內部分而劃之。

滄王,就是那六個王爺之一。

滄,指的就是河北治清池縣。

******

正是有先帝的“大方慷慨”在前,永明帝才不能表現得太過苛刻,因而也給自己的兄弟實封,比如:之前作亂的淮安王。

但是很顯然,湛兮他姐夫要小氣一些。

滄王的含金量可比淮安王高多了,滄王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