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女生活(1 / 1)

宮女談往錄 金易 5223 字 3個月前

--------------------------------------------------------------------------------宮女生活旗下人有一種特殊性格,不夠相當交情,是不會隨隨便便對你傾吐自己身世的。如果不識相,過分地詢問,反而會認為你不懂禮貌,缺乏教養,從而會對你冷漠下去。用她自己的話說:“誰要是用‘審賊’的口氣,讓我一問一答,我根本就沒閒工夫理他!”所以我從一開始就稱她為何媽媽,用年輕人應該尊敬老晚清宮女人的態度去尊敬她。因此,在她的眼裡認為我還算一個講禮貌的人,漸漸地對我能談些宮裡的事。她為人非常文靜,從來不大聲談話。總是慢聲細語的,一字一句地把話送到你耳朵裡,這也表明了她在宮廷受過苦難的折磨。秋天的晚上,時常是我們談話的時間,見麵寒暄以後,讓過茶,漸漸談到她的過去。“我們旗下人,生下來就有口糧,由宗人府(應為都統衙門)發給,這是皇上給的恩典。女孩子長到十三四歲,宗人府(應為內務府)就要按冊子送交宮裡當差了,這是當奴才應當孝敬的差事。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這樣,有的人家門樓高一點兒,或者跟宗人府(內務府)的人有點人情,也就免了。有的人家希望女孩子出去見見世麵,一來,每月能掙幾兩銀子,家裡又能按時按節得到賞錢;二來,女孩子學點規矩,在宮裡調理出來的,圖個好名聲,借此往高枝上攀,找個好婆家。真要找個幾等侍衛之類的,再有人一提拔,不幾年也許就發跡了。”她喝著茶,慢慢地沉思著。她淡淡地談,我淡淡地聽,誰也不多說一句話。旗下人講究的是風度悠閒,不管多麼火急的事,也要保持著悠悠自在的姿態,像在說旁人的事情一樣。實在說,她對旗人的上下機關並不都熟悉。--------------------------------------------------------------------------------“我是13歲那年夏天,五月節以前,由府右街南邊宗人府(內務府)選進的。交進宮前先學幾天規矩,早晨由家裡人送來,中午由家裡人接回去。實際上是宗人府(內務府)送的情份,讓孩子和家裡人惜惜彆,免得孩子們臨時哭鬨。過幾天,乘家裡人都不在,用轎車把我們——大約30多個人,送到神武門外,由老太監接領過去。把我和另外三個人送進儲秀宮。進宮向老太後的寢殿碰完頭,就算是儲秀宮的人了。”她說話時,眼睛經常不瞧著對方臉,仿佛自言自語似的,很難察覺出她的內心感情來。--------------------------------------------------------------------------------“宮廷裡有個傳統的規矩,是太監全是漢人,是有頭有臉的宮女,必須是旗人(應是上三旗包衣,無漢人宮女)。凡是伺候太後、皇後、妃子、格格的宮女,漢人是挨不上邊的。儲秀宮的宮女更要求要正根正派,規矩也特彆嚴。給老太後寢宮碰完頭以後,就要拜見‘姑姑’了。我們當宮女的有句話:‘老太後好伺候,姑姑不好伺候’。”她長噓了一口氣,無疑想起過去,情感有些激動了。“宮裡有個製度,宮女當上四五年,年歲大了,到十七八歲,就要打發走,好出去嫁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恩典。新宮女入宮後,管上一代的宮女統稱‘姑姑’,另外,還有個專管我的‘姑姑’,派我跟她學規矩。這位姑姑的權非常大,可以打,可以罰,可以認為你沒出息,調理不出來,打發你當雜役去。不過她們都是當差快滿的人了,急著要找替身,自己好回家,也儘心地教,也會替你說幾句好話,把你捧到台上頭去,好把自己替換下來。姑姑的火氣非常大,動不動就拿我們出氣,常常是不說明原因,就先打先罰。打還好忍受,痛一陣過去了,就怕罰,牆角邊一跪,不一定跪到什麼時候。我們小姐妹常清宮媽媽與宮女常哀求:‘好姑姑,請你打我吧。’”她說話的聲音越來越低沉了。也感染著我,為她的童年而傷心。“姑姑所有的事,都由我們伺候,洗臉、梳頭、洗腳、洗身子,一天要用十幾桶熱水。日常的針線活更不用提了,‘姑姑’都是好漂亮講模樣的人,處處搶陽鬥勝,對衣服鞋襪都十分講究,天天地拆、改、做。我們天剛一發亮就起來,深夜裡才睡,真是苦極了。”她像有好多的話沒有說完。旗下人有苦是不願向彆人訴說的,自認為家裡的事,何必跟外人念叨呢!--------------------------------------------------------------------------------“不過,老祖宗也留下了恩典。宮裡許打不許罵。‘都是隨龍過來的,罵誰也不合適’。這是老祖宗的話。再說,宮裡頭忌諱多,罵人就可能帶出不受聽的話來,掌事兒的聽見也決不答應(宮裡管當差叫上事兒〔應作事兒上的〕,管帶班的叫掌事兒的)。”她絮絮地談著,聲調又恢複原來平平淡淡的了。“就因為不許罵,所以隻能用打來出氣了。我們頭上的暴栗子(疙瘩),是經常不斷的。先打後說話,這已經形成了規矩。說我們是打出來的,一點也不過分。”--------------------------------------------------------------------------------“宮女一般是不許打臉的。大概因為臉是女人的本錢,女人一生榮華富貴多半在臉上。掌嘴是太監常見的事,可在宮女就不許,除非做出下賤的事來。老太後讓隆裕主子打珍小主嘴巴,那是給珍小主最大的羞辱,連下等奴才都不如(宮裡稱皇後叫主子,稱妃子叫小主)。宮女對宮女誰也不許打臉,掌事兒的知道了,對總管太監一說,就免不了挨訓斥。每個宮裡都有一個執家法的老太監,也允許宮女去訴苦。不過誰也不去惹事。”俗話說,‘打人不打臉’,宮裡嚴格遵守這條規則。睡臥姿勢--------------------------------------------------------------------------------秋天的黃昏,太陽雖然落下去了,可距掌燈前還有很長的時間,旗人管這段時間叫“有後蹬兒”。我們就在這“有後蹬兒”的閒空裡,把炕桌擺在屋門口,沏上一壺茶,弄幾條矮凳兒,我和街坊們一圍,聊起閒天來。“宮裡最大的困難有三件”,很難得她爽爽快快地說幾句話。我們靜靜地聽著,等她說下去。“第一是睡覺。宮裡有個特彆嚴的規矩,宮女睡覺不許仰麵朝天,必須側著身子、拳著腿。”她由矮板凳上站起,走到木板床前給我們作了表演。側臥著身子,兩腿蜷伏著,一隻手側放在身上,另一隻手平伸著。我不禁低聲地問:“為什麼要這樣睡呢?”一般在她閒談中,我們是很少插言的,不知哪一句話不順她的心,她就會冷冷地不再說下去了。她說:“宮廷裡的人都信神,傳說各殿都有殿神,一到夜裡全出來到各殿察看,保護著太後、皇上和各主子們。宮女睡覺不能沒人樣子。大八字一躺,多難看呀!衝撞了殿神可得罪不小。另外,小姐妹們還有個私人忌諱,睡覺不許托腮,說這是哭相,永遠也走不了時運。”蚊子在角落裡暗暗地飛來飛去,她和善地用芭蕉葉先給大家,然後再給她自己。這是旗下人的禮貌。她繼續地說:“白天的差事還好伺候,一到夜晚,提心吊膽,我不知因為睡覺挨過多少次打,直到現在還是側著身子睡,就是那時候打出來的。”她的話又漸漸低沉下去了。不能吃飽,怕出虛恭--------------------------------------------------------------------------------她斜坐在門旁,眼睛茫然地看著遠方,說一句想一句,像在沉思似的。“第二樣和第三樣的困難,是吃飯和出虛恭。伺候老太後可真不容易,從頭到腳,一根頭發絲也不許亂,要乾淨、整潔、利落。身上不許帶邪味更不許有臟味兒。我們多少年沒吃過魚,怕身上帶腥氣味。如果在上頭當差,身上突然冒出臟味兒來,那叫‘大不敬’,丟了差事是一定的,可能姑姑和掌事兒的也得受連累。惟一的辦法是嚴格控製飲食,每頓飯隻許吃八成飽,姑姑用眼角一瞟,馬上就得把飯碗放下。輪到夜間上夜,雖然夜裡有頓點心(宮裡叫加餐),可誰也不敢吃,由晚上直餓到天亮。我們到什麼月有什麼月的份例。例如:一到夏天,由夏至到處暑,每人每天賞一個西瓜,可是宮女忌生冷,誰也不敢多吃,站在下房的石頭台階上,高高地扔下,把西瓜摔得粉碎,讓小姐妹們哈哈一笑。我們在儲秀宮裡伺候老太後叫當上差,可彆人受不到的罪,我們都得受,誰能想到在皇宮裡當差,五六年幾乎沒吃過一頓飽飯,試想我們是十二三歲的孩子呀!怕出虛恭,丟了差事,惹了麻煩,在小姐妹群裡抬不起頭來。回想起來,這是什麼滋味!就連主子、小主、格格(宮廷管公主叫格格),到上頭(見太後)去前,也要淨一淨身子,免得失敬。”四季的飲食--------------------------------------------------------------------------------“我們在宮裡吃飯是有嚴格季節性的。”這是新的話題,使她很有興致地對我說起來。“就拿大年初一說吧。頭天晚上是三十,我們叫辭歲。這一天在宮裡是例外的一天,可以晚睡,一到11點交子時前,我們要給老太後磕頭辭歲,嘴裡念道著‘老太後吉祥、老太後萬事如意’等。初一,一定給我們吃春盤,普通叫春餅,一桌放一個大盒子,所以也叫盒子菜,有圓的也有方的,裡頭放12個,或16個或18個琺琅盒子,盒子裡放著切好了的細絲醬菜、薰菜,如青醬肉、五香小肚、薰肚、薰雞絲等等。宮裡有的是東西,吃雞吃鴨已經算粗吃了。這時我們每天吃飯時都有鍋子,用它代替大砂鍋,因為值班差事不自由,不能同時到齊吃,有個鍋子,還可以都吃著熱菜。吃完春盤,愛吃湯的去到鍋子裡舀,愛喝粥的,有兩三樣粥。”她一口氣說了許多話,我隻能做幫工的差事,替她添煤,往水壺內續水,節省點時間,讓她多縫點衣服。“一到五月初一,就有各種餡、各種形式——方的、尖的、抓髻式——的粽子。八月節有各種月餅,重陽節有花糕。從十月十五起每頓飯添鍋子,有什錦鍋、涮羊肉,東北的習慣愛將酸菜、血腸、白肉、白片雞、切肚混在一起,我們吃這種鍋子的時候多。也有時吃山雞鍋子,反正一年裡我們有三個整月吃鍋子。正月十六日撤鍋子換砂鍋。到了清明節,就有豌豆黃、芸豆糕、艾窩窩等;到立夏,就有綠豆粥、小豆粥;到夏至,就要吃水晶肉、水晶雞、水晶肚之類的。暑天,也給涼碗子吃,像甜瓜果藕、蓮子洋粉攥絲、杏仁豆腐等,經常吃的是荷葉粥,都是冰鎮的。瓜果梨桃按季節按月有份例。清廷吃東西講究分寸,不當令不吃。”她回憶起當年的生活來,不時地流露出哀傷的語氣。現在她窮得一無所有,哀傷是自然的了。衣服、打扮--------------------------------------------------------------------------------初冬的下晚,有些涼了。住宿舍的學生吃完晚飯的時間比較早,這時間到她家裡,她正在忙碌著。為了用水方便,在她屋門後有個矮胖的水缸,預備早晨不開屋門時,留著洗涮用。往缸裡提水,是吃力的活,我就經常地幫提幾桶水,她千恩萬謝地說:“讓您受累了。”時間長了,像家裡人相處一樣,談起話來也就不太拘束了。宮廷的生活養成她不愛說話的習慣。除去禮貌上的寒暄以外,決不東扯西扯的。我隻能找那不大相關的話問:“宮廷裡都穿什麼呀?”她搔了搔頭皮,沉思一會兒說:“清宮裡有個好傳統,當宮女的要樸素,說話行動都不許輕浮。要求有宮廷氣派,像寶石玉器一樣,由裡往外透出潤澤來,不能像玻璃球一樣,表麵光滑刺眼。所以我們宮女不許描眉畫鬢,也不穿大紅大綠。一年四季由宮裡賞給衣裳。春天到二月,由太監領著人在體和殿外邊,東廊子的屋子裡量衣服尺寸,由頭上到腳下,包括鞋襪在內。這是準備夏天穿用的。以後都是上季量下季的。因為年歲小,長得快必須一個季度量一次。每次賞給我們是四套,由底衣、襯衣、外衣、背心,算一套。衣料是春綢、寧綢的多,夏天也有紡綢的。除去萬壽月(舊曆十月初十是老太後生日,宮中稱十月叫萬壽月)能穿紅的、擦胭脂、抹紅嘴唇以外,我們一年差不多穿兩色衣裳,春夏是綠色,淡綠、深綠、老綠可以隨便,但不能出大格;秋冬是紫褐色的,惟一能爭奇鬥勝的,是袖口、領口、褲腳、鞋幫的子和繡花,但也是以雅淡為主,不能過分。平常是烏油油的大辮子,辮根紮二寸長的紅絨繩,辮梢用桃紅色的子係起來,留有一寸長的辮穗,用梳子梳勻,蓬鬆著,鬢邊戴一朵剪絨的紅絨花,腳下白綾子襪子,青鞋上繡著滿幫的淺碎花,透著喜興,看著利索、爽眼。清宮200多年,宮女很少出過醜事,這也是製度嚴的關係。”話說開了,聯帶的事就多了。她回想起當年的俊俏容顏來,也就隨著喜笑顏開。但轉瞬間,她停了一會兒,開朗的笑臉又恢複了原來的淡漠。她說:“宮裡的規矩,有有形的和無形的,一舉一動,都得留心。”停半天才吐出一句話,不知觸到什麼心事,她又墜入到往事如煙的夢中了。她好像有些神經質一樣,常常是開始笑得很自然,笑到半截麵色就漸漸地轉入淒苦了,心裡頭仿佛永遠懷著個苦澀的東西。行動--------------------------------------------------------------------------------她說:“宮裡頭講究多,當宮女要‘行不回頭,笑不露齒’。走路要安安詳詳地走,不許頭左右亂搖,不許回頭亂看;笑不許出聲,不許露出牙來,多高興的事,也隻能抿嘴一笑。臉總是笑吟吟地帶著喜氣;多痛苦,也不許哭喪著臉;挨打更不許出聲。不該問的不能問,不該說的話不能說,在宮裡當差,誰和誰也不能說私話。打個比喻,就像每人都有一層蠟皮包著似的,誰也不能把真心透露出來。這就是我在宮裡六七年的體驗。進宮一二年的時候,年紀小,還有眼淚,再長幾年,就沒眼淚了。我這一輩子受苦受罪,過的不是人的生活(指嫁給太監)。哭瞎了眼有啥用啊!所以我沒眼淚了。宮裡就像冰窖一樣,讓人們處處都要縮手縮腳的。”我很吃驚,她居然還把內心感情對我這年輕人流露出來了。“我在宮裡這些年,從來沒有單人離開過儲秀宮。進宮的第一天,姑姑就宣布不許離開宮門一步,‘離開宮門,打死不論’,這是她們的口頭禪。誰在宮裡亂串,‘左腿發,右腿殺’,邁進彆的宮門一步,‘不是砍頭就是發邊疆’。除非跟老太後出去,或者,奉老太後命送東西,才許可出去走走。東宮根本就很少去,比較常去的是長春宮,那是隆裕主子住的地方,在儲秀宮西南麵,同屬西宮。宮女在宮裡不許單人走。送東西、取東西,都是一對一對的,所以從沒有單人離開過儲秀宮,家屬來探望時,都由老太監領著出入,也不算單身行動。”做針線和不許宮女識字--------------------------------------------------------------------------------時局一天天嚴峻了,北平的寒冬也到了。我以上學作為職業的目的,在現實麵前終歸行不通了。為了生活,不得不選擇畢業後的出路,所以到她家聊天的機會比較少了。不過較長時間的交往,感情上有過接觸,偶然間去串串門,反而感到很親切。一次我去看她,她圍著火爐做針線,忙著放下手裡的活,請安問好,隨著就涮茶壺燙茶杯,沏上茶。這是旗下人的一種風俗。來了客人,當著客人的麵,把茶壺涮乾淨,把杯子用溫水燙過,等把第一杯新茶捧上桌,主人才能坐下說話。不這樣做,等於慢怠客人。就算自家新沏的茶,一杯也沒喝過,隻要客人一進門,馬上就要倒掉重沏新的。假如她到彆人家,彆人不這樣接待她,她會認為瞧不起她,便從此著惱不再登你的門。旗下人把麵子看得比什麼都重,這是他們多年養成的孤介性格。我們喝著茶,漸漸談到宮裡頭作針線的事。她說:“宮女是絕對不許認字的,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我們的地位比太監還下一等,有的太監在宮裡還可以學認字,可我們絕對不許。有了空閒的時間,就要學做針線,打絡子。我們有做不完的針線活,衣服長了、短了,肥了、瘦了,姑姑們非常的刁,整天整夜地拆、改、做。有人以為我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懶得針都不會拿,那就錯怪我們了。我們有個姑姑專教刺繡,也有針線裡媽媽教我們,誰不好就打誰。我們儲秀宮是天字第一號的宮,不會缺銀子用的,聽說東宮和慈寧宮裡頭,有的當月關的銀子不夠用,宮女們靠著做針線來掙零錢花。宮人出宮,都能帶出一雙巧手去,這也算是宮廷的恩典吧!尤其出色的是打絡子,滿把攥著五顏六色的珠線、鼠線、金線,全憑十個手指頭,往來不停地編織,挑、鉤、攏、合,編成各種形象的圖案,真是絕活。有時為了討老太後的喜歡,把各種彩線拿來,用長針把線的一頭釘在坐墊上,另一端用牙把主軸線咬緊、繃直,十個手指往來如飛,一會就編成一隻大蝙蝠,和儲秀宮門外往長春宮去的甬路上的活蝙蝠一模一樣,求得老太後一笑。老太後是喜歡聽書的人,書上說某家小姐有沉魚落雁之容,手怎麼巧等等。老太後就笑著對我們說:‘我不信她們調理出來的能趕上你們!’有的說,宮女們打的絡子很值錢,有的拿到琉璃廠古玩鋪去賣,地安門外估衣鋪裡也有賣的。我們對這種手藝也很得意。”她平淡無奇地談著,嘴旁的皺紋有些舒展,露出一點笑意來。敬煙(1)--------------------------------------------------------------------------------我們的談話一向是“偶得”式的。因景及情,因物及事,不是事先想好了什麼題目才說,而是隨便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就順這條線閒扯起來,扯到什麼地方就到什麼地方。在文章中講,這叫斷線風箏。風箏斷了線,就會隨風飄蕩,也許“高者掛長林梢”,也許“低者飄轉沉塘坳”,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談到這些事。下次再談,常常是另起爐灶。隻是聽者願意聽,談者願意談罷了。一天晚飯後,談起老北京人的生活,提到早茶、晚酒、飯後煙,這可以說是老北京人的習慣吧。借這個機會我應問起老太後吸煙的事情來了。因為這是她的專職,所以她也感到很得意,於是情緒也就隨著興奮起來。交往的時間長了,說起話來也就比較隨便,我乘她高興的時機問她說:“您究竟怎樣侍奉老太後吸煙呢?請您給細細地說說。”她把衣襟的四角扌典了扌典,笑著對我說:“您就權當一回老太後,我就去伺候您,您坐在我的床上,我讓您怎麼做您就怎麼做。”我也就隨著笑起來,說:“啊呀,折煞學生的草料了,我哪裡擔當得起。”用幾句笑談把事情掩蓋起來。旗下人無論到任何地步,骨子裡的性格總是高傲的。針鼻兒小的事也不願意聽彆人說個“不”字,尤其觸及到他的親人或是他們所尊敬的人。或許由她嘴裡帶出一兩句對老太後不稱心的話來,可旁人是不許當她麵說老太後半句壞話的。她讓我坐在她床上扮演老太後,那是雙加料地高看我,說句歇後語,那叫“整張紙畫個鼻子,給我好大的臉麵”。交往不到相當的程度,她是不會現身說法的,我要儘量表現出僭越不恭的心情,來回答她的好意。她又笑著說:“在書歸正傳以前,我還要說點閒篇兒。”雖然60來歲的人了,說出話來還是那麼清脆柔潤,足見她過去是受過語言訓練的了。“我在前麵跟您提過,當宮女的沒有一件事不跟姑姑牽連著。拜完姑姑以後,有個把月新宮女都先當散差,要觀察觀察每個人的動作,看看你夠材料不夠,然後姑姑才能下心地教你。給老太後挑個貼身的丫頭,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她說這些話時又鄭重又得意,好像她的中選比中狀元還榮耀。“姑姑終歸發話了。掌事兒的坐在八仙桌的正中間,姑姑坐在東上首,讓我筆管條直地站在下房的當中,這是一篇重要的訓話,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這時她筆挺地站在矮炕桌旁,兩手下垂,頭微微地低垂下去,像當初聆訓的神態一樣。“姑姑站起來大聲地說:‘伺候老太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敬煙比什麼差事都難當,敬煙是跟火神爺打交道的事,你掉老太後身上一點火星兒,砍你的腦袋,你灑在老太後屋裡一點火星兒,你們祖宗三代都玩完,我也要跟你受連累挨竹板子。你聽清了沒有。’姑姑疾顏厲色地對我說。我微微一抬頭,看到姑姑兩邊太陽穴上的青筋都暴起來了。嚇得兩腿發軟,卟咚一下跪在地下說:‘我全聽清了,姑姑!我全記住了。我決不給姑姑丟臉’。”她頭也不抬地說:“這是我敬煙的第一課,我到死也忘不了。”幾滴熱淚落在她的前襟上,我後悔不該追根問底地逼她回憶往事了。這大概就是她們的拜師禮吧!“咳!過去的罪已經受過了,提它也沒用。白惹人傷心。”她又用手扌典扌典上衣的四角,這是她養成的好整齊的習慣。“不說閒篇了,說起來沒完,惹得您陪著我傷心。”她又恢複了原來文靜的姿態,慢條斯理地說著。本來是我惹她傷心,反過來,她用話來安慰我,這也是旗下人的禮貌。話說得非常熨貼周到。她想了想說:“老太後不喜歡吸旱煙,也就是平常說的關東煙。飯後喜歡吸水煙,可是宮裡頭不愛聽水煙這個詞,犯忌諱,究竟忌諱什麼,我也不清楚。記準了姑姑的話,‘不該打聽的不打聽。閒事打聽多了憋在肚子裡,放屁都會惹事’。反正我們儲秀宮裡管水煙叫‘青條’,這是南方進貢來的,也叫潮煙。”她的話清楚脆快,也很有風趣。她接著茬往下說:“要想把敬煙的事說清楚,就要先說清楚幾樣東西。一是火石,二是蒲絨,三是火鐮,四是火紙,五是煙絲,六是煙袋。這六樣東西,我一件一件給您說清楚,值得說的多說幾句,不值得說的一遛就過去了。”這裡我說幾句題外的話,我很佩服她說話的本領。準確、清楚,不拖泥帶水,洗練得那樣乾淨,沒有多年的訓練是辦不到的。“火石、蒲絨是常見的東西,用不著說了。自從有了取燈兒(火柴)以後,火鐮就不見麵了。它是比小錢包還要小的東西,包裡分兩層,一層裝蒲絨,一層裝火石,包的外沿呈月牙形,向外凸出,用鋼片鑲嵌一層厚邊,有鈍刃,就用它在火石上使巧勁一劃,鋼和火石之間就爆發出火星來。火石是拿在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同時在拇指和火石的間隙裡,按好了一小撮蒲絨,這片蒲絨借著火星就燃著了。再把蒲絨貼在紙眉子上,用嘴一吹,紙眉子突然燃起火來,就用這個火去點煙。說起來話很多,做起來就不這麼口羅嗦了。”她邊說邊比劃,打火鐮的動作,用嘴怎樣吹紙眉子,都做給我看。她感歎地說:“就是苦了我的手指頭了,每天用手捏蒲絨,拇指都燒焦了,用姑姑的話說,燙死也不能掉火星的。”她兩眼看著窗外,沉默一會兒說:“伺候吸水煙我倒不外行,小時候經常伺候阿瑪的。”我很後悔,在這一瞬間又勾起了她許多的回想。旗下人管爸爸叫阿瑪,她又想起她的童年來了。敬煙(2)--------------------------------------------------------------------------------“據說火石是門頭溝的好,像蛤蠣片那樣薄;蒲絨是隔年的好用,不滅火。反正我不管那些,外頭給我預備好我就用。”她說著說著抿嘴一笑,這是很少見的動作。她開心地說:“以後我也學壞了,學會了放刁,不管使的、用的,誰不給我預備好,我就借著老太後的牌位說事,一嚇唬,他們就乖乖地伺候差事。”這大概是她年輕時很得意的事,現在回想起來還忍不住笑吟吟的。“火紙,現在市麵上也多年不見了。它比小學生寫仿影的紙(指元書紙)色深一點,也粗糙一些,恰好一張搓一個紙眉子,上寬下窄。”這時她的精神來了,誇耀著說:“搓紙眉子可是個細心的活,搓緊了,滅火,搓鬆了,火冒火苗子點不著煙,最容易灑火星子,真嚇人。前幾個月都是姑姑把著手教,就怕在這一關出漏子。還有,這時候已經有火柴了,可我們不敢用,怕火柴放炮,出了亂子。我前後七八年伺候老太後,從來沒出過錯,說句良心話,真得感謝姑姑。”“順便我再說說煙絲。煙絲是南方來的,分到我手的是像現在洗衣服肥皂那樣大的長方形的小包,一律用青綠色的紙包著,也許因為是青綠色紙包的緣故,所以叫‘青條’,我這是瞎猜。”她津津有味地談著。“煙絲比現在的紙煙絲長,有一股香味。這種煙絲如果潮一點,滅火;如果發乾,嗆人。所以侍弄起來比較麻煩,潮了不能曬,必須晾。晾的時候,要在太陽曬不著而又烤得到的地方。這種火候非姑姑親手教是不能學到的。”她得到姑姑的親傳,提到什麼都把姑姑擺在前麵。正像小孩子把老師擺在前麵一樣。“水煙袋也不是您在古玩鋪裡看到的那樣,煙管特彆長,叫鶴腿煙袋,我托著水煙袋,如果老太後坐在炕上,我就必須跪下,把煙管送到老太後嘴裡,老太後根本不用手拿,就這個送煙的火候最難掌握。煙鍋是兩個,事先(前十來分鐘)把煙裝好,吸一鍋換一鍋。”她笑著對我說:“這回該勞您的駕了。”我也笑著說:“我真沒這麼大福氣,現在已經渾身發燒了。”她說:“我是站在老太後左手邊的人,站在右邊的宮女是敬茶的。我們站的距離,大約離著老太後兩塊方磚左右。”她擺開架式站在我的左前方,頭微微地低著,兩隻眼睛不許亂看,要看著對麵人的褲腳。她說:“老太後隨便坐著,輕輕地用眼一看我,我就知道要用煙了,於是拿出火鐮,把火石、蒲絨安排好,轉過臉去(務必背過身子去),將火石用火鐮輕輕一劃,火絨燃著後貼在紙眉子上,用嘴一吹,把火眉子的火倒衝下拿著,輕輕地用手一攏,轉回身來,這再用單手捧起煙袋,送到老太後嘴前邊約一寸來遠,等候老太後伸嘴來含。當老太後嘴已經含上煙筒了,這時就要把紙眉子放在左手下垂,用左手攏著,伺候太後吸完一袋煙後,把煙鍋拿下來,換上另一個。這就是我伺候老太後吸煙的大致情形。”她連說帶表演,足足耽誤她好多時間。須知道,她是靠作針線活來維持生計的,我真有些不忍心了。她興猶未儘地說:“姑姑再三地告訴我們,老太後最討厭人在前麵擋著她的眼,所以敬煙、敬茶一定要在側麵遞上去。有事在老太後屋出來進去時,一定要側著身子屈著腳尖走,走路不能腳後跟擦地,更不能把屁股整個對著人,要輕輕地退著走,躬著身子,但不可貓著腰走,像罪犯似的,多難看啊!”她慢慢地喝口茶,我也由她床上下來,替她添添火,說:“今天累您了,讓我攪得您半天沒做活,您不要出屋啦,回頭我由街上給您帶點菜來!”我們就這樣平平淡淡地談天,也這樣平平淡淡地交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