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是寒冷氣候的開端,年平均氣溫第下降1℃,糧食產量下降10%。

氣候疊加戰爭讓華夏變得分裂、動蕩不安,天災人禍下讓農業輕則減產歉收,重則顆粒無收形成饑荒。

在惡劣的大環境下,亂序世界不斷壓縮自耕農生存空間,讓民眾不得不依附閥士族、地方豪強,以及少數民族酋帥】

一席話說得天下心有戚戚,慶幸自己活在太平之下,還能安生過日子。

隻有魏晉南北朝等君臣瘋狂自辯:“咱們過得沒那麼差,真的!”

天寒但天象總有晴天的時候,否則連續幾百年的無陽寒冷,他們早就滅族了好嗎?

神跡你少汙蔑咱們!咱們活得沒那麼辛苦!

廣大農奴:嗬嗬!

【北方門閥建塢堡抗敵,南方莊園地主廣修高牆,至於不能依附大家族的普通民眾、微小庶族...隻能裸行草食,流亡他鄉,一個慘字不道不儘他們的血淚。

到南北朝對立時,民眾生活更加慘烈,北朝好歹有均田製維係自耕農利益。

南朝幾乎成了農奴社會,依附大家族的農人生死婚嫁皆不得自由。

這時期的依附者統稱為賤民,他們都是:佃客、僮客、部曲、奴客、廝養、奴婢、屯田土家、百工戶、雜戶、牧戶、牧子等等。

整個社會士庶良賤階級分明,各階跟各階玩,想要跨越階級難如登天】

徘徊在政治邊緣的寒門士子聞言大哭:他們早已記不清為入仕途受過多少磨難,如今年過半百而在野田無望麵見天顏。

他們苦啊!他們不服,神仙在上,求指點他們一條生路!

【過量的依附者撐起農、林、牧、副、漁、工、商各方經濟,門閥豪族們能閒時築室種樹,逍遙自得;悠然然地池沼魚釣,靜觀秋月。

春稅有代耕,園有菜蔬供朝夕之食,莊中多餘之物則對外出售,坐收市井之利。

這時期是莊園經濟的巔峰期,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秦始皇皺眉,又回到西周分封製了?

後人沒說分封製,在他看來魏晉南北朝就是弱化版的分封製度。

甚至後世皇帝還不如周天子有權力,至少在西周時周天子對諸侯有絕對號召力,而魏晉皇帝有什麼?

哦,後人好像提過‘王與司馬共天下’?

誰敢分天下他殺誰!

秦始皇本能地厭惡莊園經濟,在他看來莊園經濟是國家蟲蟲,侵國家而肥自身,更重要的是竟敢侵染皇權,欲分天下,該殺!

天幕歎口氣:【如動物演化那般,求生環境越艱難,農業技術就會被迫進化,相比秦漢,魏晉耕種技術已經有了完整體係:耕——耙——耱。

耕:牛耕

秦漢兩牛三人,魏晉時期進化到兩牛一人,犁式還是以一牛抬杠式。

東晉以後單手拉犁耕地漸普及,到南北朝時一牛

挽拉的犁耕方式成為主流】

雖然天幕沒點明,但李世民卻看得分明,魏晉的各種農業技術大多流傳於各地門閥世家,特彆是各類大型引水灌溉器具,如龍骨車、水碓等等。

這些器具不是普通農人能承擔得起,他們全部身家湊在一起,夠得上的隻有牛、驢、馬、騾子。

這還是在承平時才能買到的畜力,若換了天下動蕩,百姓隻有淪為屯田客或是門閥依附者。

想到他行軍作戰時見到的景象,李世民眼一紅歎道:“昔年石崇為寵妾建金穀園,設清泉茂林,果竹百藥,金田十頃羊兩百口,又備娛目歡心之物,其耗費數百金方成。()”

他心下沉得難受,忍不住握拳歎氣:莊內寵妾笑,莊外白骨枯,百姓苦也!

長孫無忌等人一時跟不上他的節奏,難道陛下想動崔、鄭等門閥世家?

【耙:用於碎土整地;

多用牛牽引長形耙條(像橫著的梳子)來回碎土,南北耙條形狀不同,北方耙采用人字形釘齒耙,南方用6齒耙,更適合水耕水耨。

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土塊變得細碎疏鬆,既可除去草木根茬,也能耙除苗間雜草,堪稱多用神器。

耱:用於磨碎土塊,平整土地。

在土地翻耕後,進一步把土地細碎平整,增強土地防旱保水能力,在播種後還能覆土掩蓋。

這套流程一直流傳到現在,三大步驟讓土地變得細熟,讓土地有上虛下實保的濕蓄水能力。

如果要深種,魏晉農人會把石頭壓在扇形的撻上,讓牛牽引使土地壓實。

當然這招我們基本不用,因為華夏大地上大多都是熟田,一把鋤頭足以應付大多農事需求】

天幕貼出現代農人鋤頭做農活動作,曆代人緊張地隨著農人動作轉動眼球,原來還可以這樣...咦?覆土動作跟咱們不同,不知是地理原因才有所不同?

武則天仔細地打量天幕上的農人,慢慢道:“膚色黝黑,但人強健有力,看來後世農人亦生活得很好。?()『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即便是富饒如武周,也不能保證底層人能健壯有力,能做到人人無菜色之麵已是堯舜德行。

太平公主挽住她的手璀璨一笑:“今有神跡指點,天下定會在陛下治理下人人吃飽!”

她自幼尊貴,從不關心農事如何,經天幕強製灌耳,她倒明白何為稼穡艱辛,知曉自己平日用食太過,以後當收斂一一,也算積福了。

【在耕種三大步驟上,又根據季節分出:春耕、夏耕和秋耕。

耕種類型上又有初耕、轉耕之分。

其中耕種深度又分為:深耕、淺耕。

從翻耕方向分類有:縱耕、橫耕、順耕及逆耕等等】

劉徹一愣:秋耕?他大漢可沒這個,快給朕記上,從今起大漢耕田要秋耕。

【基本耕種之後又有中耕,中耕又分為好幾類農業技術,哪怕是簡單的揮鋤頭,也分為早鋤、勤鋤、多鋤、細鋤。

不同農作物

() 的生長時間,選擇不同的耕耘方式,既要壅根培土,又改良土壤物理性狀】

天幕歎息:【為了增加一丁點兒收成,掙紮在生存邊緣的農人,也甘願更精心地伺候莊稼。

為多增糧食,農人代代總結種植經驗,如秋耕要深,春耕要淺,初耕不深地不熟,轉(再耕)要淺不動生土等等。

怕子孫遺忘掙飯的手藝,各種農業技術以諺語相傳,如鋤得十遍地,多得一鬥米等等,其目的就是讓子孫明白,怎麼填飽肚子】

天幕靜默幾息才補上最後一句:【諺語就是百姓的史書】

神跡一句話砸在曆代百姓心上,忍不住低頭抹淚,原來他們百姓也有書呢,那些諺語不是粗鄙話,而是他們農人自己說的書。

書啊...坐靠在牆角的閒漢笑笑:“俺一輩子都沒摸過書,也有屬於自己的書?()”

他摸了摸臉,自言自語道:“沒想到俺還是個讀書人哩,嘿嘿,俺平日裡罵的俗語就是書哩。⒈()⒈『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閒漢試著講了幾句難聽諺語,忽地住口,轉頭說起其他正經諺語。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喊,種豆晚。

小燕來,摧撒秧,小燕去,米湯香。

...

誒,這才對嘛,像讀書人說的那什麼?

作詩有花有物才美嘛!

他們的百姓書也要寫得漂亮才行。

其他農人更是激動,有機靈者想到諺語是史話,那民謠也是史話嘛!

想到這,年輕的農人手舞足蹈地高唱:“高田種小麥,麥麥不成穗,男兒在他鄉,那不得憔悴?”

嘿嘿,高地種小麥如同異鄉遊子,不得安然生長,應該高種粟低種小麥。

旁人見他莫名其妙撒嗓,問他犯什麼病了?

年輕的農夫把想法一說,聚在一起的鄉親頓時齊唱起來,這些農歌代代相傳從小就會,他們要唱給神跡聽,他們是真心信仰神跡,神跡不僅心中有他們,還不賜增農法讓他們過得好,他們怎麼奉他為神呢?

【土地耕作好,就輪到如何讓糧食增產上。

為增加糧食作物收成,農人摸索出農作物混作、套種方式:

如麻子地間散種蕪菁,蔥地間種胡荽。

又或者桑樹下種綠豆,在蠶桑同時又能收獲綠豆,一舉兩得。

不管怎麼輪換種物,其主要核心還是增強地力,提高農作物產量,減輕雜草和病蟲危害】

記,給朕記下!

秦漢君臣百姓記得特彆歡快,其他朝代民眾亦是提筆速記。

他們雖有套種法,但凡事總有漏缺嘛,神跡求您講慢點,我們快寫不過來了!

氾勝之把外袍脫下做帛書記載,心中懊惱不已:家中備用竹簡早已用完,早知如此他該備上一房子的竹片。

農乃國家根本,萬一遺漏神語那豈不是大漢損失!

【當然各種套種下也有翻車案例,如齊民要術就嚴重警告:大豆地千萬不要種麻子,否

() 則隻能損地薄收淚兩行】

啊?

賈思勰下意識地翻看自己寫的齊民要術(),他沒寫淚兩行啊?

難道後朝有人篡改他的書?

【如果地力不好?()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各種肥料難得怎麼辦?】

天空中出現巨大的四字:綠肥肥田!

看得農家小童一愣,隨即踴躍說出答案:“我知道我知道,種綠豆!”

他家每年種麥前都要種綠豆,收完綠豆娘就給他熬綠豆湯,他跟妹妹可愛喝了,呲溜,小童吸了吸鼻子,想喝。

【在稻麥下田前種其他作物,農人摸索出好幾套種植方式。

綠肥植物中綠豆最好,隨後是小豆、胡麻,五六月種,七八月就犁田開始種穀,秋收時畝收十石】

天幕貼出一組組數字,激得天下人忙抄筆記錄。

秦始皇親自蘸墨記下:先種綠豆(小豆、瓜、麻、大豆等皆可),再種穀,穀豐收後再種大豆或小豆。

接著又迅速寫下一組:先種麥,麥收種豆,最後種穀。

看到天幕字跡變淡時,他直接簡略記載:

小豆(晚粟或黍)—瓜-粟;

蔓菁(大小麥)-蔓菁-粟;

有此等農技,大秦農業定能豐收,隻是...他眉頭微皺:大秦沒有綠豆。

問題來了,綠豆傳到哪了?到西域了嗎?他派人前往西域能找到綠豆嗎?

【這種肥田效果與蠶糞、熟糞相當。

說到底用豆類肥田,是因豆科植物根係會共生根瘤菌,而根瘤菌有固氮作用】

【這個氮氣就是空氣中固定氮元素,這也是為什麼經常打雷地方,水稻長勢很好的原因。

因為雷閃電在大氣層活動時,會讓空氣的部分氮氣轉化為氮肥,落入土壤和水中,促進當地植物農作物生長。

所以小日子把雷電稱為水稻的妻子,一者結合讓五穀豐登】

原來是這樣?

無數豪強地主立馬下令:“快,給老爺把高山良田買下,全買!”

他們激動地戳手來回走動,有天然肥料,不知會豐收多少糧食。

想到神跡麵向天下人,心中忍不住埋怨:神跡啊!老爺我給你建廟塑金身,四季祭祀五穀六畜供奉,你悄悄地把農事講給咱聽,可好?”

他們的心聲傳不到天幕上,房進仍按著自己節奏慢慢介紹:

【耕作係統、地力增長都有突破,糧食長得好不好就要看糧種如何?

為選好種,農人會特意劃出一方良田做種田,精心耕種長出糧食後,從中選出穗長、顏色純度好的良種,脫粒精心收藏,不與雜種混合。

根據粟穗、莖植的不同,其品種亦有不同。

如穗上有毛的作物耐風,不怕鳥雀來食。

粟穗細長的早熟耐旱、不招蟲;

粟葉如細長竹葉的作物,晚熟耐水,抗蟲能力弱等。

這些品種裡有味道好,也有翻車難吃但產

() 量高的,總之僅粟這一大類農作物,培育到北魏末年時就增加了86個品種,粟總達107個品種】

不等人驚呼,天幕就繼續扔下炸彈:

【同樣水稻也新增24個品種,有半寸長的青芋稻、累子稻。也有兩月成熟,香氣襲人的蟬鳴稻。

更有連曹丕都為之站台的新城稻,言五裡之外就能聞到米香】

天幕好奇:【五裡之外聞米香?那得多香?不愧是三曹文學人物,寫物放鉤子就是厲害,放現在他考語文也能得百分】

曹丕無奈,三曹是什麼鬼?‘新城稻上風飲之,五裡聞香’是他跟吳質聊天時,順口說出的誇讚語,沒想到後人把這話翻出來做證據。

得...他抬手捂額,他知道人怎麼知道洛陽有新稻了,他說的。

你們後人真有耐心。

不過...後人你能不能多講講朕在位時的政績,而不是揪著朕平常語不放,朕想聽到有為之君的讚美,而不是朕的閒聊話語。

【當時後世最受歡迎的水稻,不是新城稻蟬鳴稻,而是還沒完全進化的白稻】

白稻?

魏晉時期的江南農人麵麵相覷:“你見過白稻?”

被問的農夫下意識地搖頭:“俺沒聽過啊。”

那神跡說的白稻是啥嘞?

【白稻也叫再生稻,它標誌著從南北朝起,華夏農業開始研究雙季稻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年兩熟稻。

這種高度較低,枝葉稀疏的再生稻,對水、肥、陽光需求比較高,其長處是一茬長兩次。

正月種五月收獲,收獲時隻割稻株三分之一部分,然後按慣例施肥灌溉除草,等稻樁上的活性休眠芽再次生長,一月即可抽穗,兩月成熟。

唯一缺陷是第一茬比首次產量要低許多,現代再生稻第一茬畝產僅200-300斤,但它省下第一次育秧、播種的環節,節省時間勞力】

畝產200-300斤?相當於上田產量啊!

糧食產量一出,天下沸騰,多好的稻啊,後人怎麼能嫌棄呢?

王安石迅速換算,大宋上好良田水稻畝產約為2石(220斤)左右,還是比不上後世糧食,他慢慢地睜大眼望向天幕,後世第一茬糧食能收多少?

【再生稻在宋元時期發展到高峰,為填補再生稻缺陷,現在我們利用芋的無性繁殖模式,在再生稻基礎上研究出多年生稻。

像雲南大學農學院胡鳳益老師團的研究成果,就是利用長雄野生稻基因培育出的多年生水稻,把水稻變韭菜,割了一茬有一茬三茬四茬...一直到十茬才結束生長,最重要的是它產量非常穩定,每茬早稻畝產1200斤,晚稻畝產800斤】

多少?

早稻1200+晚稻800=2000斤?

一年畝產兩千斤!

答案浮出的那刻天下人紅了眼:多年生水稻到底怎麼研究出來的?求天幕指點!

無數意願滾滾湧向天幕,化為彈

幕從房進眼前飄過:怎麼得到多生稻?

啊?房進下意識地張了張嘴,怎麼得到多生稻?

花錢買啊!誰那麼無聊問白癡問題?

房進撇了撇嘴,把彈幕扔到腦後,語氣感歎:【不知誰培育或者發現了再生稻,他是農夫還是官吏?

或者是某個手巧的婦人挑出的良種?

又或者那個小孩偶然發現的寶藏?

可惜史籍無名,再生稻在農書中也隻有一句話:南方....有蓋下白稻,正月種五月獲,獲訖,其莖根複生,九月熟。

無論是誰培育出再生稻,他都當得一句國士,為國增糧者,乃當世神農!】

神跡避而不談的態度讓天下人失望不已,秦始皇咬牙下令:“請農家入朝為官,朕願以國士尊之。”

既然後人不願講,那他就尋找大秦的國土,不求一歲收兩千收,取半他已滿足。

而其他文人遺憾的同時,對後世取名能力非常不滿,多生稻多難聽的名,如此好稻該叫連綿稻或是福生稻才是?

如此才顯得祥瑞,方顯天佑華夏!

【粟稻品種雖多,但想應付自秦漢以來的第一個寒冷期,還是比較艱難,為保證生存糧食,黍粟麥麻五穀中,能適應各類氣候土地的麥得到廣泛推廣。

小麥能被人廣泛接受的原因,還因石磨樣式進化完畢】

天幕話剛落音,空中就出現各種石磨樣式,把臂式、轉磨式...一眼就讓人覺得熟悉,畢竟自家裡院裡也擺著一個呢。

石匠見了神跡展出的石磨,細細觀看後連連拍腿叫好:“對對對,就是這樣,上下磨交合配合,才能把料粉碎,好好好。”

旁人打斷他:“老石匠,彆叫好了,你就說你能不能做吧?”

老石匠把臉一整:“怎麼不會?俺跟石頭打了半輩子的交道,怎麼不會打?”

神都把樣式送到眼前了,再不會他幾十年的石匠白當了。

“好,俺要一八區石磨。”

“什麼八區石磨,這是神磨。”

“對對對,那是神磨,彆說錯嘍。”

【小麥蒸成麥飯很難吃,即使把它碾碎後煮熟,仍是拉嗓子難消化,為了消化它,石磨在一眾農具中成功出圈,成為世人磨粉的好幫手。

但好的幫手不是一蹴而成,石磨也經過幾代更迭才進化成今天的模樣。

戰國到西漢時期石磨是棗核齒紋:磨點以凹坑形狀為主,這種磨讓麵粉不能迅速外流,磨眼也容易堵塞。

東漢到三國時期磨麵形狀全麵開花:圓形、菱形凹坑齒紋,和錐點、旋渦輻射紋,以及東漢末年出現的四區、八區斜線紋。

這類行磨點效率比棗核強,但糧食顆粒常滯留凹坑內,磨起來費力不好用。

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