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
日光微斜,人影漸長。
今日,二人一番君臣交心下來,東華門外南熏坊的錫蠟胡同,再添雅居一所,入住忠臣一位。
皇帝親自將王世貞送到東華門外,甚至站在原地,目送這位文壇盟主離宮。
在人前可謂是給足了王世貞顏麵。
公忠體國之輩嘛,就應該要有這種待遇。
朱翊鈞靜靜看著王世貞離去的背影,回憶著這位盟主方才所有的應對和反應,對照腦海中的史料,剖析著王盟主的心理。
說句實誠話,就王世貞那性格與為人,自己並不放心。
跟徐閣老丶殷閣老這種返聘的老油條不同。
王世貞還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生物,做不到隻憑利弊來行事。
否則其人也不會跟張居正鬨翻了。
甚至於此人還有些小家子氣。
曆史上王丶張二人通信頻繁,張居正作為首輔,哪怕一直被王世貞抹黑,還是仍將自己曾經寫給王世貞的十五封信,都收錄進了自家文集,引為知己好友。
王世貞卻截然相反,文集中絕口不提與張居正的交往。
甚至隻留下了唯一一封寫給張居正的信,也就是為父求情平反的那封。
心胸實在說不上寬廣。
這種人,最是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
哪怕朱翊鈞又是托付蘭台,又是造墳安葬其父的恩情,恐怕也管不了幾年。
但也沒辦法,畢竟有這個才學的人不少,但有這個聲望的實在不多——輿論上的事,除了經典造詣,還得會拉幫結派,呼朋喚友。
汪道昆還差火候,沒個三五年功夫都扶持不起來。
董其昌更不用說了,現在不過是個十九歲的區區舉人罷了。
隻能說勉為其難用用,等不趁手的時候再換人。
缺人呐。
朱翊鈞一邊想著,轉過身,便往回走。
餘光看到鄭宗學,一手拿著起居注,一手提著筆,正在奮筆疾書。
朱翊鈞莫名起了玩心,湊過去伸腦袋問道:「鄭卿,寫朕什麽壞話呢?」
鄭宗學正聚精會神,聞言嚇得一抖。
見是皇帝湊過來,連忙側過身去,躲開皇帝的窺探,悶悶道:「陛下,您上次才答應內閣跟蘭台,不會偷看的。」
朱翊鈞嗬然一笑,不再逗弄。
開玩笑,真以為朕看不到?你怎麽不想想,為什麽幾個寫起居注的,現在就剩你跟沈鯉了?
他擺了擺手,不再調笑,又隨口拉起家常:「這次湖廣的事,鄭卿家裡有影響嗎?」
雖然說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但朱翊鈞對身邊近人,隻是偶有敲打,更多的還是施恩。
像這樣跟中書舍人拉家常,已是常態。
跟張居正一樣,鄭宗學也是軍戶。
當然,後者的家境,相對而言還要更差一些,算是村裡出身的草雞。
加之這位中書舍人十分年輕,如今才二十八歲。
可謂是朱翊鈞最喜歡的一類進士。
小鄭是湖廣武昌府興國州人,朱翊鈞順便關心一下臣下家裡的情況,也是側麵了解湖廣的事,有無影響民生。
鄭宗學先是謝恩,隨後恭謹道:「陛下掛礙,臣惶恐。稟陛下,臣家中不曾有來信,理當是沒受波及。」
他看起來頗有憨態,缺乏世家子那種,留有退路,隨時可以致仕的從容。
並且身形也不高,小皇帝跟他走在一塊,隻有半個頭的身高差。
現在是未時,將近申時,太陽略微收斂了些聲勢。
一行人沒有直接回西苑,隻因皇帝今日還要去宣治門習武——雖說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但好歹也保證了一月下來,能鍛煉二十個時辰左右。
朱翊鈞走在前頭,有一搭沒一搭說著話。
囑咐鄭宗學當值不要太晚,注意保養體魄,孤身在京不妨結交一些好友雲雲。
小鄭村裡出來的,參加工作也就這兩三年的事情。
每次遇到皇帝這般禮賢下士的做派,都直呼招架不住,千恩萬謝。
突然間,朱翊鈞沒由來地來了一句:「鄭卿,方才朕跟王世貞的奏對,你全程在場。」
「可有什麽想法?」
鄭宗學下意識就要推脫:「陛下,臣不敢……」
朱翊鈞直接打斷了他:「鄭卿,跟朕說句心裡話,伱怎麽看?」
彆看小鄭一臉憨態,要真是蠢人,朱翊鈞也不會放在身邊做中書舍人了。
鄭宗學出身一般,卻能以二十五歲之齡,鄉試八月中舉,次年赴京會試,三月便高中進士,甚至此生就考過這二次科舉。
雖然在後世沒什麽名聲,卻也絕對算得上人中龍鳳。
老頭固然好用,但這種年輕的班底,也要大力培養——如今萬壽宮的中書舍人,鄧以讚丶鄭宗學丶於慎行等,幾乎都是二十多歲三十出頭。
朱翊鈞不在乎老頭們有沒有二心,反正隻要好用就行,但年輕班底不一樣,得考慮思想同頻丶腳步同調。
經常交心,做思想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最重要的是,這些年輕一輩的進士,對此事的想法,也至關重要!
鄭宗學頗有些為難,主要還是近臣議政,容易被彈劾。
稍不注意就是一個「幸近之輩,妄議大政」的帽子扣在頭上。
但既然皇帝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他也不好再推脫。
鄭宗學告罪一聲,斟酌起來。
過了一會,才緩緩道:「臣出身微末,才學淺薄,隻有庸人之言,請陛下姑妄聽之。」
說罷,又行了一禮。
朱翊鈞隨意嗯了一聲,頗有些懶得聽套話的不耐煩。
鄭宗學見狀,神態愈發恭謹,沉吟道:「陛下,我母崇佛,臣受了些耳濡目染。」
「佛門經典《大般湼盤經》,曾記載佛祖語,曰……」
「我般湼盤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壞亂我之正法。」
「譬如獵師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複如是,作比丘像丶比丘尼像丶優婆塞像丶優婆夷像,亦複化作須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羅漢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無漏身,壞我正法。」
鄭宗學並未給皇帝解釋其中的意思,隻是自顧自說著。
畢竟如今已然沒人再將皇帝視為小兒,更何況鄭宗學這種給皇帝作起居注的近人。
朱翊鈞自然是聽得懂的。
甚至因為李太後好佛的緣故,這本《大般湼盤經》,他還略微翻閱過一二。
這話是說,佛祖即將圓寂,魔王波旬會化身千萬,僧人丶居士丶諸果聖者,乃至佛陀。
來穢亂佛門果位,篡改佛門經義,勾引佛門信眾,敗壞佛門名聲。
鄭宗學顯然是意有所指。
朱翊鈞饒有興致地看向鄭宗學,眼神示意他繼續說。
鄭宗學頓了片刻,顯然有些猶豫。
過了一會,他才緩緩開口,聲音放得極低,幾如蚊呐:「陛下,先師孔子圓寂二千年了!」
「今,遍地波旬矣!」
朱翊鈞揮手讓內臣離遠些,這才轉身沉默看向鄭宗學。
好一會,朱翊鈞才露出展顏一笑,問道:「所以呢?」
鄭宗學目露真摯,言辭懇切道:「陛下,臣的出身,彆說寒門,連門都沒有,不過是大明朝芸芸讀書人之一,亦如佛門普通信眾。」
「王盟主丶徐少師那等文壇魁首,經學泰鬥,便如各寺主持丶方丈。」
「臣感悟佛祖功德,敬仰深藏在心,在外,卻是向來是見廟就拜,向來不管是否波旬化身,隻為圖個行走方便。」
「如今陛下為了天庭與三界眾生,無論是要伐山破廟也好,另立大雷音寺也罷,佛祖與佛門淨土,始終在諸多信眾心中,不想不動。」
「陛下……」
「先師的大功德丶大果業,在於製禮諸國,開化蠻荒,些許錯漏,仍不損萬世之功。」
鄭宗學一番話說完,既是暢快,又覺忐忑。
一抬頭,就見皇帝直勾勾盯著自己。
他嚇了一跳,越發不安,就要請罪。
誰料,皇帝突然歎了一口氣,拍了拍自己肩膀:「鄭卿,要不說你年輕呢,這種事,也就你這個年齡,才敢直來直往,而不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朱翊鈞是真心有些感慨。
鄭宗學小年輕,自己方才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樣,讓他說說心裡話。
結果他還真說啊!
也不怕自己口是心非。
鄭宗學很崇敬孔子,但卻認為孔子是「先師」,而不是「聖人」。
孔子的功德是基於製禮諸國,而不是天生就有無漏金身。
所以,皇帝挑出了《禮記》的錯誤,鄭宗學覺得無所謂,他認為孔子是人,犯錯也正常。
隻要孔子製禮諸國的「大禮」沒錯,其他都是細枝末節,功德不減,仍是他指引人生的老師。
而重新解釋禮記,爭奪經典的話語權,隻不過是波旬化身之間,互相打架罷了。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