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百多個孩子,沒有一個是出身於官員家庭,相反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很有意思的是,他們中有八十多個來自於廣東省,還有二十多個來自於江蘇省。可能是因為這兩個地區都沿海,都有對外的港口,所以較早的接觸了西方文化。】
廣東省,一處尋常的民宅內。
母親正在給一個大約十一二歲的男童收拾行李,她細細的幫他整理身上的衣物,恨不得把他衣服上的每一道褶子都給撫平了。
理著理著,忽然就掉下淚來。
男童伸出小手,替她擦去眼淚:“娘,我馬上就要走了,你彆哭了。”
“要不咱不去了吧?”婦人將他擁入懷裡,哭得更慘了,“你還那麼小,那邊語言不通,連輪船都要坐好幾個月,爹娘又不能去看你,這和去省城讀書可完全不一樣!”
叫她怎麼能放心呢?
男童卻堅定的搖搖頭:“我要去。”
“娘,我想去看看外麵到底是什麼樣子,那些外國人生活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很強大?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想看看他們為什麼那麼強大!”
“您放心吧,我一定會回來的。”男童抱了抱她,“學到東西之後,我一定會回來的。”
來接的馬車已經停在了門外。
【不得不說,這批挑選出來的學童,真的個個都是學霸。】
【就說第一批送過去的54個學童,八年後,有22人考上了耶魯,8人去了麻省理工,3人去了哥倫比亞,1人去了哈佛,個頂個的名校。】
棒球場上,兩支隊伍正在進行比賽。
原本還帶著一點怯懦和不安神色的留美學童們如今已經完全的融入到了當地的生活中。
他們剪了短發,換上了西式的服裝,自己成立了一個隊伍。
和當地人比賽的時候絲毫不懼。
隨著最後一個球的落地,裁判吹響了哨聲:“來自於遙遠東方的華夏隊獲勝!讓我們恭喜他們!”
小少年們興奮的擁抱在了一起。
後來,他們的一位朋友,後來當了耶魯教授的威廉·菲爾普斯回憶道:
“回憶在哈特福德高中生活中,讓我覺得有些奇怪的是,我發現記憶中最親密的同學是一群中國同學,我想我以後再也沒有在生活中遇到過一群男孩,能夠像他們一樣優秀。”
【不過,清朝向來是不做人的,把人送出去之後呢又擔心他們被外麵的思想腐蝕,又提前把他們都給召了回去。】
【回國之後,他們之中有人設計了華夏第一條鐵路,有人創辦了新的大學,有人成為了民國的內閣總理,還有人去了北洋水師,更多的為外交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但不管怎麼說,回顧這一段曆史的時候,隻讓人覺得有些心酸。】
【如果當時的國內教育沒問題的話,怎麼會讓一群這麼小的孩子成為開路軍呢?】
......
天幕下的母親們很多都跟著流下淚來,有的也紅了眼眶。
“我連他去縣學讀書都有些舍不得,更何況是去那麼遠的地方呢,坐那麼大的船都要坐好幾個月,想想就......”
“相當於出海下南洋了,誰知道半路會發生什麼事啊,肯定不想去的嘛。”
“就是,榮華富貴雖好,但我是寧願我的孩子都留在身邊,安安穩穩的過完這輩子就行了。”
當然,也有人反對。
“大丈夫就應該誌在四方,既然他自己有鴻鵠之誌,那在背後支持就是,不要拖他的後腿。”
“不錯,他若是安於平庸,那也可以,但既然他有抱負,那就讓他自己去完成。”
男人們更是不以為然:“不過是外出求學而已,回來就功名利祿到手,當然要去!”
更有那大男子主義的,對著妻子冷笑一聲,袖子一甩:“婦人之見,果然頭發長見識短。”
被莫名懟了的妻子之前一直都在忍著他的脾氣,這次忍不了了:“我呸!老娘說什麼了你就開始在這兒嘰嘰歪歪?你頭發短也不見得有什麼見識!”
她劈裡啪啦把丈夫一頓罵,歸根究底是因為她這段時間在給鎮上新開的織布坊做工,手中有銀自然就有了底氣。
說來也奇怪,之前她唯唯諾諾的時候,男人氣焰囂張,但這次看她反應不小,反倒一下子手腳不知道該往哪兒放了,隻能袖子一甩,哼一聲往旁邊走了走,離她遠點兒。
這些都是一些小插曲。
還有很多人是在忍不住的冷嘲熱諷:“官員家的孩子當然不用去,他們早就有了出路,何苦冒著危險去國離家?”
離家十幾年,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那些官員士紳之子,怎麼會走這條艱難的路呢?
漢朝。
連素來心腸冷酷的劉徹都無語的搖了搖頭:“朝中無人了嗎?竟然將重擔壓在一群還未加冠的孩童身上!”
簡直荒謬可笑。
不過好在,這群少年郎居然表現得很好。
看到那什麼球賽獲勝的時候,劉徹都覺得自己的心情好了幾分。
他喜歡看到意氣風發的少年郎。
他不期然的想起之前仙畫的那句“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來,還是有那麼幾分道理的。
果然,並不是華夏人不行,而是當時那朝廷不行。
若是換了他......切,算了,晦氣......他還是保證大漢的綿延,讓華夏後續不再淪落到此境地更好。
......
【除了派出留學幼童之外,清末還開始新辦各種新式的學校。】
【第一所就是由鹹豐十一年,也就是1862年的時候,恭親王奕沂奏請朝廷開辦的京師同文館。可以說,它是華夏近代教育的開端,主要是為了培養外語翻譯人才。】
【為了請不請外教這個事情,還扯了好一通皮。但不
請的話,翻譯學校根本開不下去,於是隻能捏著鼻子先請了外教,打算之後再逐漸的換為國人。】
恭親王奕沂的府上,官員們正在為了請不請外籍教習爭吵。
好不容易爭出了定論,又開始為外籍教習和國內教習的薪酬吵起來了。
有官員直接把他們提交的預算給扔了回去,不可思議之極:“請一位外籍教習,你們居然開出了上千兩白銀一年!是瘋了嗎?!當朝廷錢多沒處花是不是?()”
“◥()◥[()”
“那為何國內的教習的每月酬銀又隻有八兩?”奕沂問道。
“王爺,就這已經是比國內其他地方的教習要高了一半了!總不能讓他們也拿和外籍教習一樣的酬銀吧?”
那這花費可就巨大了,而且朝廷肯定也不會同意。
奕沂皺眉:“但差距如此大,恐怕容易掀起風浪。”
“我已經想好了辦法。外籍教習隻能用錢籠絡之,”那人胸有成竹的道,“但咱們大清的人,注重的是什麼?是仕途!兩年期滿,如有成效,咱們可以舉薦他去當知縣嘛。”
奕沂眼前一亮:“好辦法。”
【反正就這樣,京師同文館實行了雙軌製待遇,磕磕絆絆的,也就開張了。】
【它開辦之後,各地也紛紛效仿,尤其是那些需要經常和外國人打交道的沿海港口城市,都開了同文館。】
【後來,又逐漸從翻譯學校演變到更寬泛範圍的高等教育。】
【1895年,盛宣懷主持了北洋西學學堂的成立,後來,它成為了天津大學。】
【1896年,盛宣懷又在上海成立了南洋公學,後來,它成為了上海交通大學。】
【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了,後來,它成為了北京大學。】
當泛著黃的曆史老照片和現在高清的影像放在一起的時候,任誰都能感受到那份曆史的厚重感。
從清末到現在,這些大學也依然都還在繼續著自己的故事和輝煌。
......
“一千兩白銀!”正在看仙畫的夫子們簡直想要拍案而起了,“一年一千兩白銀!”
“這簡直是,簡直是……”
到後麵直接語無倫次。
一年一千兩白銀是什麼概念,和國內的夫子的差距幾乎在百倍以上!
宋朝和明朝戶部的官員們迅速得出一個結論:“看樣子,清末的酬銀水平和咱們現在相差倒是不大。”
現在的夫子,大概也就是在一年十來兩銀子的水平。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