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螺旋儘頭 第1968章 最後一扇門 2(1 / 1)

陡然間,灰霧就像是沸水一樣翻滾起來,劇烈的波動讓隱約呈現於霧氣中的輪廓都變得扭曲,眼前景狀的變化以及足以感受得到的衝擊,讓席森神父一下子從那恍惚的知覺和思維中清醒過來。他並不覺得自己剛才走神了,從後來的感覺說,也覺得自己一直都將注意力集中在灰霧彌蓋的區域,腦硬體的高效讓他足以在同一時間進行多種思維活動,即便如此,他仍舊有一種突然驚醒的感覺。“最後一扇門”這樣的概念,在他的內心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但要追尋得到這個印象的過程,卻又仿佛回憶夢境一樣模糊。席森神父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種來自於本能的恐懼和直覺,在對自己做出警告,“最後一扇門”毫無疑問是存在的,被“最後一扇門”隔離的那個怪物也是存在的。它們一直存在,並以一種固有的規律運作、乾涉、影響、傳達,那些來自於人類個體和人類社會之間最深處聯係的狹縫中的資訊,一直都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警告每一個人,警告著這個星球上自詡最有智慧的種族“人類”。一個截然不同於人類的怪物已經潛伏在人類集體潛意識的深處,它隻是潛得太深太深而無法被人類得表層意識察覺到,因為它的存在而發生扭曲的資訊,和人類原本的資訊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但它作為一個人類自身無法察覺和排除的異物,導致人類從潛意識層麵隻能選擇對其存在進行適應和妥協,於是,原本涇渭分明的分界線變寬了,就像是白色和黑色的交界從一條線變成了一根帶子,而這個帶子是灰色的——這些灰色的曖昧的,由人類自身和那個怪物相互交融而來的資訊,對人類產生的影響反而是最為深刻的。也許……也許,席森神父不由得想到,之前所有自稱尋找到這個“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怪物”的人,也隻不過是察覺到了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這個灰色地帶的存在,進而意識到形成這個灰色地帶的根由,由此得出那個“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怪物”定然存在的結論,而並非從真正意義上觀測到這個怪物。末日真理教也好,強大的意識行走者也好,眾人竭儘全力所能抵達的人類集體潛意識的深度,也沒能逾越那條灰色地帶,而那個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怪物所在的地方,要比任何人所以為的深度還要深,所以,即便有誰意識到它是存在的,也無法探究其真相,更無法直接利用它的力量去做點什麼。但是,它既然是存在的,那麼,總有一天,總有那麼一種可能,它會從那不知道究竟多深的深處上浮。末日真理教根本沒有能力將它從那個最深處抓出來,所謂獻祭儀式的“召喚”,也大概不是一種強製性的動作,而更像是引誘它,喚醒它,告知它已經可以出來了。正因為隻需要做這樣的事情,所以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輕鬆的,擁有可行性的,哪怕那個怪物的正體不明,誰也不清楚它到底有多強大的力量。末日真理教所需要解決的問題隻有一個:吸引它,喚醒它,讓它上浮,需要怎樣的誘餌——是酷烈的意誌?是生命的毀滅?是人類這個群體在某種環境下所產生的情緒?究竟是物理上的變化還是精神上的交織?但無論如何,既然它是“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怪物”,就有一個十分明確的前提是和人類密切相關的。毫無疑問,在“人”身上做文章是正確的道路。在個人身上動手,在許多人身上動手,乃至於以波及人類整個社會性群的程度動手,在這些可見的選擇中,以“人類整體”的角度所進行的計劃,應該是最合邏輯,也最有明顯效果的吧。那個怪物的存在方式、影響力和已經造成的既有結果,總結起來都是屬於人類認知中的“惡性”的一麵,和人類所處環境的變化相比較,更給人一種相互促進,趨向於惡化的感覺。於是,這個怪物很輕易的,很理所當然的,就和“末日”這個殘酷的詞彙關聯在一起了。雖然這樣的思維模式有些簡單,甚至於可以形容為天真可笑,但是,末日真理教的人可是十分認真去這麼認為,並這麼去做的。一個思想無關乎是複雜還是簡單,是真的涉及本質還是浮於表麵,隻要有人認可並以之為核心行動,那就會產生推動力。末日真理教的家夥也許有許多已經不能算是狹義的人類了,但是,作為一個智慧生命,他們的思維模式並不開闊,思想也並不宏大,認知更談不上是全知全能,他們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視角,也理所當然不可能是完全正確的,因此,他們也實質上不知曉這個“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怪物”到底是什麼東西。這些人將“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怪物”和“末日”聯係起來的方式是經驗式的,是浮誇的,是可以找到理論上的聯係,但卻也是片麵的,因此也是愚昧的,狂妄的,但是,這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他們同樣沒有時間去追尋本質,末日已經近在咫尺——末日真理教的人比任何人對“末日”的感覺都要敏感,當其他人覺得“末日”距離自己是一種遠得可笑的概念時,他們就已經覺察到,“末日”已經近在眼前了。所以,哪怕是經驗式的,愚蠢的,片麵的,將“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怪物”和“末日”聯係起來,這樣的想法和行為本身就是愚蠢的,他們也仍舊那麼做了——在末日真理無可抗拒的前提下,他們打算將所有能夠和“末日”聯係上的事物,不管是真的有聯係還是似乎有聯係,不管是想象中的聯係還是理論上的聯係,不管是已知的聯係還是未知的聯係,全都挖掘出來,呈現於表麵,對其進行觀測、觸碰、嘗試去理解。這是一個在有限的時間內,以相對於要理解的事物而言太過低下的智慧,試圖囫圇吞棗般,將真理呈現在自己麵前的試驗。恐怕,即便是末日真理教自身也無法肯定,自己能夠成功,他人也無法真正理解這群人到底想要錐足什麼,但他們在自我的內心深處一定是有某種想法的。也許從同樣信奉末日真理的席森神父口中說出這種話有些不妥,但是,席森神父對自己名義上的這些同夥的認知的確是這樣:他們隻是遵循自己那已經扭曲得異常的內心想法,去執行一個在他們那片麵認知中最有條理的行動,而他們自身也十分清楚自身的片麵性,但卻認為自己的做法在迫在眉睫的末日進程中,已經是最好的選擇。因為,當末日降臨,一切將歸於無。所以,才在一切歸於無之前,去做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情。是的,席森神父想著,末日真理教的人一定是認為自己所做正是最正確之事,所以才有如此強大的行動力,而自己原本也和那些人一樣篤信自身的正確性,也絕對認為自己的行動力在其中也是佼佼者,然而,眼下,自己似乎有些動搖了。這種動搖正來自於自己此時所想到的情況,所感受到的事物,以及隔著“最後一扇門”所認知到的,那比過去任何時刻都要接近的怪物。越是去感受,就越是覺得恐懼,這種情緒在理論上可以通過調節人體生理激素和神經係統的義體,能夠以最理智的方式協助思考的腦硬體也無法割除。這種恐懼,和過去所認知的,由生命物質身軀的生理係統產生的“情緒”,以及從人格意識層麵去認知的“情緒”都有所不同,所以,才無法從根源上杜絕。恐懼綿綿而來,愈加累積,就越是會讓人對自己過去相信的東西產生一種不確定感,席森神父已經體驗到了,並堅信,和這樣的恐懼戰鬥,和萌發於自身意誌的不確定感戰鬥,一定就是今後自己所必將隨時麵臨的戰鬥——當自己察覺到這種戰鬥的時候,它就必然貫穿於自己的生命,直到末日降臨,直到那個怪物被誅除,直到所有的未知都被探明。這是一個,在自我認知中,最為漫長的,最為糾結的戰鬥,比眼前所見到的物質毀滅,意識消失的戰鬥都更加激烈,更加險峻,更加考驗一個人的內心。並且,這種戰鬥會隨時影響自己在其它放方麵的戰鬥,它會時刻乾擾自己的內心和意誌,直接或間接導致自己失敗和死亡。席森神父突然覺得,自己對於自己將要麵臨,亦或者說已經開始的戰鬥,從來都沒有如今這般清明。他覺得,自己總算是在這一刻,明白了自己的敵人到底是什麼——它一直潛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從自己出生到自己死亡,它一直都在,並會在自己死亡之後繼續存在於他人的內心深處。席森神父再一次驚醒過來,這一次,更大的驚悚感就魚子醬一粒粒在口腔中炸開一樣,似乎都能從味蕾品嘗出味道了。席森神父又一次肯定,自己絕對沒有恍惚,自己一直都在凝視灰霧那端,注視著灰霧中可以感受到的一切變化,隻是腦海中意識到的東西的份量,要比自己眼中看到的東西的份量,以及借由腦硬體分析出來的灰霧中的東西的份量更加沉重,就像是一種更激烈濃鬱的味道,壓倒了其它同樣存在的味道。自己的戰鬥已經開始,從更早的時候就開始了,但隻在現在才如此清晰的覺察到並感受到這種戰鬥的沉重。席森神父無論如何,也無法忽視來自心中最後一扇門對麵,那個怪物所帶來的影響。他覺得自己毫無辦法,隻能死命將身體抵在門上,忍受著來自門對麵一次又一次,越來越沉重的敲擊,每一次都讓他覺得自己似乎快要撐不住了,但卻又奇跡般真的撐住了。從內心滋生的驚懼,正是因為自己覺察到了,自己正在一個極端危險的邊界遊走——當沒有意識到的時候,所有的行為都是自然的,也是最具備平衡性的,但是,一旦覺察到了,自己的行為就會失常。失常,不斷地失常,就像是不斷嘗試著在鋼絲上做著會讓自己失衡的動作,仿佛下一瞬間就會跌落,卻始終維持在一個搖搖欲墜的關頭。如此可怕,如此恐懼,在失衡中搖擺。席森神父下意識擦了擦鼻端,明明敵人還沒有站在跟前,也沒有物質上的攻擊,可是這個經過義體化的身體已經留下了鼻血。意識到自己留下鼻血的同時,更劇烈的反胃感便湧上來。身為神秘專家,明明在常人無法體驗的神秘事件中磨練出比普通人強韌了好幾倍的意誌,也已經對普通人作嘔的事物習以為常,卻也無法阻止這種強烈的反胃感。席森神父隻覺得氣力正從自己的手腳流失,就像是伴隨著身體的熱量一起蒸發了,明明腦硬體給出的身體監控數值是正常的,但這種手足虛軟冰冷的感覺,卻又不像是錯覺。因為,自己已經不由得彎下腰來,幾乎差一點就要半跪在地上。血,就像是節流閥被破壞一樣,不斷從鼻孔中湧出來,就連眼睛和耳朵也開始生出一種不自然的溫熱感,讓席森神父覺得,血就要從眼睛和耳朵中流出來了。敵,敵人……可怕的敵人,明明沒有物理上的接觸,明明相隔著不知道有多遠的距離,也根本探究不到對方的具體坐標,更看不到更加細致的身影,卻已經讓自己不斷承受著創傷了。麵對這種無形的,從內心深處傳達的攻擊,席森神父無法找到比“堅定意誌”更具體的防禦法。他嘗試催眠自己,在心中大聲宣告自己對末日真理的信仰,從內心深處,用想象的力量去加固並封印那最後一扇門,然而,那些在過去的神秘事件中總會有些效果的做法,在此時卻收效甚微。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